•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高中生哪里知道自己是哪類人才?
    高中生哪里知道自己是哪類人才?
    來源: 紅網 作者:孫建清 時間:2014-03-24 16:50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即將出臺方案,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意在區分職業院校與大學。(3月23日《新京報》)
      
      關于兩類人才,魯昕解釋得非常清楚:第一種高考模式是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考,技術技能型分為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考試內容為技能加文化知識;第二種高考模式就是現在的高考,即學術型人才的高考。兩類人才,兩種考試,這樣的設計看起來很美,不過麻煩在于,考試或許不難操作,但是高中生實難分清或無法知道自己到底是個什么型的人才。
      
      人不能生而知之,尤其不能對未來先知先覺,一個高中階段的學生,年不過是十五六歲的樣子,說成熟也成熟,說幼稚也很幼稚,要讓他們談理想談夢想應該沒有什么問題,可是若現在就讓他們抉擇未來個人的發展模式或將來適合做什么,實在難為了孩子們,他們哪里有這本事。且不說是十幾歲的孩子,就再大一些,他們也未必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清晰的認識。因此,現在就讓他們選擇某種考試模式,無疑比“哥德巴赫猜想”還難,他們怎么知道自己是專為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而生,還是將來做學者、科學家、“靈魂工程師”的料呢?
      
      人才的成長具有復雜性,有的是突發奇想的,有的是理想型的,有的不斷調整漸進式的,有的則是大器晚成的。一個人的成長,要經過漫長的求學過程,才能逐漸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人的成長軌跡,往往不是按照自己事先設計好的路徑朝前走的。比如,一個大學生,起初他想做教師,突然又去做了公務員,后來又當上律師,最后竟到了企業做CEO當了老板,類似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就人才成長的規律而言,如果過早地規定自己的成才“型號”,那是很不科學的,極有可能將人才扼殺在搖籃之中。
      
      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每年從中高等學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畢業生總量約在1700萬人左右,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矛盾已成為短期內新增勞動力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突出表現。這就意味著高校教育要淡化學科、強化專業,按照企業的需要和崗位來對接。推進技術技能類型高考,也許是基于這樣的考慮。這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實事求是地講,孩子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型的人才,而且也沒有任何部門任何人敢打包票說可以幫高中生規劃好人生目標。
      
      招生考試是整個教育的指揮棒,尤其是高考,牽動著千家萬戶,牽動著全社會,涉及整個人才培養的大制度。現在的高考制度相對來說是比較公平的,所謂的公平是在人才選拔的過程中,在沒有更好的人才選拔辦法的時候,只有分數最公平,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高考無疑是要改革的,但如果操之過急,哪怕出現一點兒失誤,都可能會影響到整整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我認為,不能為了改而改,瞎折騰,改不好不如不改。像現在就把高中生分出層次,你的將來是“高素質勞動者”,他的目標是搞學術的,豈不是為時過早!
      
      文/孫建清
    (編輯:李琳)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