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河北省三河市的燕郊鎮近年來承載了數十萬北京人口,隨著人口總量的增長,燕郊地區的醫療設施也逐步完善。據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由于省際之間醫保對接不暢,部分民營醫院雖然設施齊全,但始終缺乏患者資源,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而北京大醫院則天天人滿為患,不堪重負。
現在,醫保制度已經初步解決了異地“漫游”的問題,主要問題就是不能實時報銷,程序繁瑣,且報銷比例過低。“住在燕郊進京看病”現象與此不無關系。這提醒,京津冀一體化不只是產業、人口的轉移,必須包括各種政策與資源的對接和轉移,醫保、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的轉接也在其中。
首都職能疏解是大勢所趨。顯然,這需要與首都職能疏解相配套的各項制度對接。解決“住在燕郊進京看病”,就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這需要北京與河北方面進行協商,拿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比如,推動北京醫保在河北實時報銷。
同時,也要看到,僅僅是醫保“漫游”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京冀醫保可以“漫游”,河北人是否又會紛紛跑到北京來看病?所以,在“住在燕郊,進京看病”現象的背后,可能還有燕郊當地醫療資源不足的因素。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北京的優質醫療資源高度集中。解決這一問題,除了醫保的跨區域對接,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北京的優質醫療資源擴散、轉移出去。
昨日,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做客城市管理廣播時表示,現在北京、河北、天津正在聯合做規劃,要把首都的一些溢出的功能,尤其是不符合首都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等核心職能中的一些職能疏解到周邊。
由此看來,醫療資源或許就應該在疏解的范圍之內。聚集在北京的那些大醫院,完全可以在周邊建立分院,乃至合作辦醫。這樣既能改變“全國人民進京看病”的局面,又能適應首都功能疏解的趨勢,彌補河北方面的優質醫療資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