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留守女童燒屋,拉響關愛的火警留守女童燒屋,拉響關愛的火警
來源: 紅網 作者:錢桂林 時間:2014-03-27 17:30
12歲的廣安女孩小琳為了見媽媽,竟然燒毀鄰居家的房屋。她哭著對辦案民警說:“我只是想媽媽回家,不是有意要燒他們房子的。以為只要燒了他們的房屋,要賠償,媽媽就一定會回來”,如今,12歲的小琳(化名)成了村里的“仇人”。這樣的極端案例,足以給留守兒童的家長敲響警鐘。(3月24日《成都商報》)
近年來,沒有哪一個詞,能夠像“留守兒童”那樣,反復刺痛公眾柔軟的心。留守兒童身上發生的安全一類的慘劇、以及給社會帶來危害一類的悲劇,讓我們不得不反思——關愛留守兒童,實在是一個等不起的大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然而,受地域、戶口及自身經濟條件等限制,許多農民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家里生活和學習,形成了農民工父母和子女兩地分居的局面。因此,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目前我國有6000萬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日益增多,出現了不少社會問題,尤其是親子教育缺位比較嚴重。家庭在兒童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留守兒童家庭中,父母的外出務工使得兒童成長中的親子教育出現缺位和中斷,這就是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父母缺位”現象。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課題組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間“親情陌生化”的現象比較明顯,留守兒童普遍感覺孤獨無助,心理壓力增加,37%的留守兒童經常不想跟任何人說話,30%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孤獨。于是不少留守兒童選擇一些極端的行為去發泄心中的孤獨與不滿,廣安女孩小琳,并非天生的壞女孩,她燒毀鄰居家的房屋,只是源于一個簡單而幼稚的想法——“想媽媽回家”。如此要求過分嗎?
要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如建立寄宿制學校。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兒童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籌建寄宿制幼兒園和寄宿制中小學,把學校建設成留守兒童的大家庭和成長成才的搖籃。再比如建立“代管家長制”。有些學校以班主任為留守兒童的代管責任人,教師與兒童結對,義務代管,在學習上多了一些幫助輔導,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籍。當然,最理想的措施還是賦予農民工子女平等的入學權。政府應制定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給予流動農民市民待遇,能讓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近入學。
我國是一個農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農民進城不僅是我國現代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必然產物,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留守兒童是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他們的天空不應有陰霾,而這離不開家庭、學校、政府及社會關心和支持。
文/錢桂林
(編輯: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