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其時的鞠“以皮為之,中實以毛”。唐代用動物的膀胱為球膽,內中充氣,增加了球的彈性,可拳打腳踢。
大約在漢代有了蹴鞠的專著《蹴鞠經》。唐宋時出現蹴鞠的專門組織球會“圓社”。杜甫“十年蹴鞠將雛運,萬里秋千習俗同”的詩句說明在唐朝時,清明蹴鞠已十分興盛。
唐人仲無顏在《氣球賦》中描寫了時人足球賽的情景“寒食景妍,交爭競逐,弛突喧鬧,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圓”。當時的球賽有兩人對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樣和次數多少決定勝負;亦有三人踢的“官場”。到了宋代,開始使用球門,同時有了評判勝負的裁判員,此為現代足球的前身。蹴鞠不僅在民間十分流行,在宮內亦然。韋莊在《長安清明》中說:“內宮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王建在《宮詞》中亦說:“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
韋應物《寒食后北樓作》中“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的詩句,說明除了民間和宮延,軍隊中亦開展踢球活動。
據說唐僖宗非常喜歡踢球,他曾對俳優石野豬夸口說:“騰若步打進士,當得狀元”。宋徽宗也非常喜歡蹴鞠,高俅之所以深得徽宗寵信,并被封為太慰,就是因為他“踢得好腳氣球”。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
相關鏈接:
海口清明祭祀品購買進入尾聲 網上代人掃墓惹爭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