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的市級政府、50%縣級政府承諾以土地收入償債
????????文章導讀:從全國范圍來看,據國家審計署公布,截至2012年底,11個省級、316個市級、1396個縣級政府承諾以土地出讓收入償還的債務余額34865.24 億元,占省市縣三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余額93642.66 億元的37.23%。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劉德炳|北京報道
????????從全國范圍來看,據國家審計署公布,截至2012年底,11個省級、316個市級、1396個縣級政府承諾以土地出讓收入償還的債務余額34865.24 億元,占省市縣三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余額93642.66 億元的37.23%。
????????國家審計署的這一調查是基于全國391個市(地、州、盟、區)、2778個縣(市、區、旗)進行的,據此,在被審計調查的市級政府中,承諾以土地收入來償債的占比高達81%,縣級政府也超過50%。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地方債、土地償,這是當前土地財政最明顯的表現之一,即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一是還債渠道過于狹窄,對于部分產業經濟發展不順暢、地方財政收入機制不健全的地方;二是目前土地收入較易獲得,由于地方政府是地方土地的唯一供給者,因此在獲取土地出讓金方面并非難事;三是目前對于地方債的運作仍未成熟,地方政府容易鉆制度的漏洞,從而可以實現以土地收入作為償還擔保的目的。
????????嚴躍進進一步指出,地方依靠土地來償債的比例都不低,這必然將使得全國賣地、乃至地王頻出的局面短期內不可遏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一大半市、縣級政府的債務要靠土地財政來償還,充分表明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依賴的普遍性,而這給中國經濟帶來了一系列不利影響。最典型的就是當前房價泡沫越吹越大,但地方政府并沒有刺破泡沫的決心,結果房價越調越高。
????????事實證明,近年來,綁架在土地上的訴求越來越多,市政建設資金、農田水利、保障房等都要土地財政的支撐。負責某市地鐵建設融資的企業負責人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在地鐵的建設資金中,就有大量投入直接或間接來自賣地收入。
????????嚴躍進表示,這就必然造成一種結果,即一方面高價賣地,另一方面低價收地,由此才能滿足地方財政對資金的需求,但也最終造成了高房價和征地糾紛,還有違規賣地等情況。
????????3月12日,國家土地督察機構公布2013年國家土地督察工作情況,督察發現,地方一些市、縣政府主導的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當前土地管理面臨的形勢依然比較嚴峻。2013年例行督察共發現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存在2.38萬個問題,涉及土地面積20.12萬公頃,主要包括違規占用基本農田、違法違規辦理土地審批手續、征地補償安置政策落實不到位、侵害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違規出讓土地、違規利用土地抵押融資融債等六大問題。
????????曹建海表示,通過土地賺錢容易,這就讓地方政府把精力過度放在經營土地上,而忽略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高科技等實體經濟產業轉向追逐暴利的房地產行業,扭曲產業結構升級,最終使整個經濟體被房地產綁架。
????????嚴躍進表示,土地財政滋生出的風險,最終會轉嫁到普通老百姓身上。
????????4月9日,國土資源部公布,國家土地督察機構決定對內蒙古、安徽、河南、湖北、廣東、寧夏存在的嚴重土地違法違規問題限期整改。這是繼2007年以來,國家土地督察機構第二次采取此類的措施。
????????越做越大的土地蛋糕 34重點城市儲備土地總市值截至去年6月超7.5萬億
????????文章導讀:國土資源部今年2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國有建設用地供應73萬公頃,同比增長5.8%,其中房地產用地20萬公頃,同比增長26.8%。與此同時,全國主要監測城市的地價也在上漲。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劉德炳|北京報道
????????“地方政府性債務對土地出讓收入的依賴程度較高。”這幾乎成為各地審計部門的共識。
????????但現實卻是,地方政府仍然熱衷于賣地,并且屢創新高。
????????國土資源部今年2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國有建設用地供應73萬公頃,同比增長5.8%,其中房地產用地20萬公頃,同比增長26.8%。與此同時,全國主要監測城市的地價也在上漲。
????????國家統計局3月公布,今年1—2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406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5%,土地成交價款1000億元,增長8.9%。
????????對于地方政府對賣地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結,安徽財經大學教授唐敏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這是由于過去的財稅體制,事權和財權不對等,導致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收入來推動發展。
????????與此同時,還有業內人士表示,面對巨大而唾手可得的土地收益,不少地方政府將經營土地當作主要工作方向,甚至冠以經營城市的美名,以至于有些地方除了賣地之外,已經喪失了真正經營城市、發展實體經濟的能力。“賣土地已經令有些地方政府不可自拔了。”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指出,土地財政容易造成地方政府的惰性和腐敗。在無需大的成本時,過于依賴土地收入,而不會在其他收入方面尋求突破。
????????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高達41250億元,這創出了土地市場有史以來的新高。《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查閱財政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數據發現,2008—2013年,6年間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已經高達15.6萬億元。
????????而且,土地的蛋糕還在越做越大。
????????國家審計署2013年12月30日公布,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支出投向中,土地收儲債務16892.67億元,位列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項目的第二。土地收儲形成了大量土地儲備資產。審計抽查的34個重點城市(4個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25個省會城市,不含烏魯木齊、拉薩)本級,截至2013年6月底儲備土地16.02萬公頃。
????????根據全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的數據,2013年第四季度,重點監測城市中,地價總體水平為4735元/平方米,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工業用地的地價水平分別為8157元/平方米、7052元/平方米和889元/平方米。
????????而國家審計署審計抽查的34個重點城市,與全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中的重點監測城市幾乎完全重合(后者只是多了烏魯木齊、拉薩兩地,對地價拉動作用有限)。
????????因此,用這34個城市的儲備土地乘以土地的平均價格,即可得出這34個城市的土地儲備總價值。
????????據此,34個重點城市截至2013年6月底儲備土地的總市值已經達到7.585萬億元(16.02萬公頃×4735元/平方米)。而如果考慮2013年6月之后新形成的土地儲備,以及地價仍然在不斷上漲的現實,僅34個重點城市的儲備土地總市值可能就會超過這個7.585萬億元。如果加上全國其他數千個城市,全國的數據或將更加驚人。
????????而僅僅34個重點城市儲備土地總市值就遠遠超過了全國土地收儲的投入(16892.67億元),二者相差近6萬億,土地買賣堪稱暴利。一位業內人士就此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反問道,這么大且唾手可得的既得利益,誰舍得呢?
????????記者手記
????????財稅改革如何破解土地財政困局
????????文章導讀:一位業內人士甚至指出,至少未來5年,土地財政難以完全退出。長期要改、短期難動,這是土地利益格局的現實局面。
????????“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雖然有很多專家、學者及業內人士呼吁遏止土地財政,但這些年來,土地財政卻不可避免地越滾越大。記者采訪還發現,相比于過去幾年,當下中國最小的行政單位——鄉鎮一級地方政府,對土地的介入程度也越來越深。
????????分析人士指出,其實深入分析土地財政的幕后,毫無疑問是政府這只手伸得太長了,直接卷入到經濟利益的糾紛之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安徽財經大學教授唐敏建議,一是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明確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權及其支出責任,使事權和財權大體對等,從而從源頭上解決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的問題;二是依法規范土地流轉收入,通過稅收等政策解決土地暴利問題。
????????一位業內人士甚至指出,至少未來5年,土地財政難以完全退出。長期要改、短期難動,這是土地利益格局的現實局面。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表示,土地收入將越來越表現出兩個突出問題:一、收入不夠。在如此龐大的地方債規模下,尤其是舊債償還期陸續到達時,當前的土地收入遠遠不能滿足償還的胃口。二、土地出讓的收入機制不長效。土地資源畢竟有限,同時城市規劃進程也不允許無節制地開發各類土地,這樣土地收入終有枯竭的時候。
????????上述人士建議,確保財政支出公開透明,削減不合理開支,進一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約法三章,建設節約型政府。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仝志輝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針對這種局面,關鍵是要平衡政府、集體、個人之間的利益。未來應當要改革征地制度,既要保證農民的土地收益,還要保證政府的收益。假如,過去政府從農民手中征地是一畝10萬元,轉手賣給開發商100萬元,政府賺90萬元。今后如果實現自由入市,農民一畝地賣100萬元,農民可以分享收益,政府可以通過稅收等形式獲得相應的收益,這就能避免地方政府的消極不作為。
????????除了改革征地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都提出,要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有專家指出,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勢必能沖破目前的土地利益格局,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高房價、房產綁架中國經濟等局面有望得到緩和。
????????但是目前,有些地方尚未邁開改革的步伐,就遇到了來自既得利益的阻力,甚至不乏有人打著保護農民利益的幌子來阻撓改革。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認定了方向的改革,還必須合理有序地推行下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