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的首演
《紅色娘子軍》是我國獨立創作完成的第一部中國題材的紅色芭蕾舞劇。在當時的歷史時期,這部舞劇是按照周總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進行改革的首次嘗試。1963年,周恩來總理在觀看劇團演出的芭蕾舞劇《巴黎圣母院》時說:“你們可以一邊學習排演外國的古典芭蕾舞劇,一邊創作一些革命題材的劇目。 ”根據周總理的設想, 1963年底,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林默涵邀請有關同志一起討論舞劇選題,最后通過了李承祥提出的改編電影《紅色娘子軍》的方案,并組成創作班子,根據梁信編劇的同名電影集體改編,由李承祥、蔣祖慧、王希賢擔任編導,吳祖強、杜鳴心、戴宏威、施萬春、王燕樵擔任作曲,黃準擔任主題歌《娘子軍連歌》的作曲,由馬運洪擔任舞美設計,梁紅洲擔任燈光設計。
1964年9月《紅色娘子軍》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首演時,周總理出席并邀請了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觀看。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觀看,稱贊《紅》劇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對頭的,藝術上也是好的。 ” 1965年2月5日,鄧小平同志觀看了演出;1997年12月11日,江澤民主席觀看了演出; 2004年10月8日,胡錦濤主席觀看了演出。可以說,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伴隨著中國芭蕾的發展,得到了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
1992年的重生
而《紅色娘子軍》的命運伴隨著中國政治時局的變化,也在那個特殊年代被深深打上了“樣板戲”的烙印,曾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成為一部沉入心底、不敢觸摸的傷痛。直到1992年5月23日,為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中芭根據1964年首演的原創版本復排該劇并演出。當“娘子軍連歌”在劇場響起的剎那,臺上臺下,多少人都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從此,這部紅色舞劇開始續寫著她的輝煌、引吭高歌著中國芭蕾史話“向前進”的傳奇。
《紅色娘子軍》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海南島,講述了從惡霸南霸天府中逃出來的丫環瓊花,在紅軍黨代表洪常青的幫助下,從一名苦大仇深的農村姑娘,逐漸轉變成一名有著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的娘子軍戰士的過程。這一句話的故事,變成舞臺上六場芭蕾舞劇,不僅編導們在創作過程中,深入海南體驗生活,將中國民族舞蹈與古典芭蕾風格進行完美融合;演員們也曾赴大同某駐軍,接受了為期兩周的軍營訓練,在歷時9個月的時間里,共同成就了這部謳歌中國偉大女性的首部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成功,創造了中國芭蕾史上的神話,被評為“中國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2012年又獲得了“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盡管中央芭蕾舞團現已擁有了大量備受觀眾喜愛的保留劇目,但每逢“三八”婦女節、赴國外演出以及“下基層” 、“進校園”時,仍然要上演這部影響深遠的作品。50年來,《紅色娘子軍》演出場次累計達3800多場,“娘子軍連旗”插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從膠東灣到準噶爾盆地,“娘子軍們”的足跡“遍地生花” 。
2014年的輝煌
回望《紅色娘子軍》走過了五十載歲月依然能夠長演不衰,除了廣大觀眾對《紅色娘子軍》的厚愛,也來自該劇擁有的巨大的聲譽,以及在世界芭蕾歷史上不可否認的精湛藝術。2009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應邀登上世界芭蕾藝術的最高殿堂——巴黎歌劇院演出時,受到了世界主流媒體及評論家的高度贊揚。《法國世界報》曾這樣評價:“女兵們在軍旗下練習打槍,用阿拉貝茨和敵人搏斗,用大跳表現勇往直前,《紅色娘子軍》在芭蕾舞臺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形象,為世界芭蕾舞臺增加了一朵奇葩。 ”法國《費加羅報》發表的貝爾特蘭德·圣萬桑的文章中提到“舞臺上,這支充滿生機活力、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臉上自始至終都流露著熱情洋溢的微笑,她們淋漓盡致地展示著中國民族藝術的魅力。 ”意大利著名歷史學教授瑪麗尼拉談到芭蕾舞《紅色娘子軍》時認為,它的價值和內涵,已經超越了時代和意識形態的局限, “令我們不得不關注它的存在,可以說《紅色娘子軍》已經成為了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
?
?
相關鏈接:
海南最后一名紅色娘子軍老戰士盧業香病逝 享年100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