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安徽省檢驗檢疫局公務員高先生帶著父母、妻兒、舅舅等親人來到合肥市天鵝湖邊散步,突然遭到現場數十名穿著城管制服的隊員毆打。4月21日,合肥市政務文化新區建設指揮部稱,城管打錯了人,誤將高先生一家當成了傳銷者。(4月22日《瀟湘晨報》)
又見城管暴力。只是,這一次承受暴力的變為飯后散步的一家人。即便拋開此前城管執法上的種種亂象,但純就事論事而言,此一事件的反思與處理,都不應該緊緊停留在那一聲令人五味雜陳的“打錯人”的層面。
很難想象,于一個有著普遍法治共識的社會,城管在回應暴力行為時,竟然可以公然祭出“打錯人”的旗號。這個看似“義正詞嚴”的借口背后的潛臺詞,想想都令人后怕。難道,城管執法還有“打對人”之說?
漏洞百出的回應與高先生的這句反問,兩相對比之下,一些地方城管執法理念與民眾法治常識之間的裂痕由此可見一斑。但此事另一個值得追問的細節是,如果暴力真是僅僅因為將高先生一家誤認為傳銷者而起,那么,當高先生一家向城管隊員亮明自己的工作證等證件之后,城管隊員依然未能停下“打錯人”的暴力,就更令人不解了。
如果說常見的城管事端中,總是體現為城管與小販的“強弱”對決,那么這起事件中,被傷害者一方為公務員身份,已然顛覆了一般事態中的強弱格局。強調此種身份差別,并非是要對城管的暴力傷害對象作“身份”上的區別對待,而是說在城管執法失范重復上演的背景下,公務員的被“誤打”,與其說是一起“意外”,不若說是以實際案例道出了一種必然:在不受約束的執法權力面前,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一句“打錯人”,無意間道出了城管執法上的“硬傷”。但愿這只是城管人員自我辯護時的“口誤”,而非長期執法生態失衡下的條件反射。但相關的調查與處理,如果單純停留在施暴一方的自我說辭之上,僅僅道歉、辭退涉事協管了事,無異于再一次地縱容暴力與城管的“自我污名”。若說城管與城管執法的改造注定道阻且長,但對于每一起個案的處理,更真切關系到相關部門對于糾偏的真實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