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試點路段垃圾箱中垃圾桶殘缺不全。南國都市報記者石祖波攝
“裝備”未到位,居民認知度低,海口垃圾分類改革試點遭遇多重“瓶頸”垃圾分類困難誰之過?
為提高全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意識,促進海口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管理水平,海口近日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改革提上日程,并開始試點工作。
記者從海口市環衛局了解到,目前首批試點地區已接近尾聲,記者對部分試點路段進行實地走訪,并請海口市環保局相關人士對垃圾分類改革相關政策及試點情況分別進行了解讀和總結。
分類垃圾改革試點成“口號”
海口市生活垃圾分類按照可回收物(綠色桶)、餐廚垃圾(灰色桶)、其它垃圾(藍色桶)共三大類進行分類,相應配套實施應按此要求設置。
此次試點工作分別在海口市秀英、龍華、瓊山、美蘭各選擇一個住宅小區和一條道路作為分類試點單位。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大部分試點地區,按最新分類標準的新“裝備”仍未到位,試點被質疑成為“口號”。
5月3日,南國都市報記者走訪海口龍華區海德路、瓊山區建國路等部分路段及小區了解到,目前,在這幾個試點小區和路段并未按照最新垃圾分類標準配備新“裝備”。道路垃圾收集仍為幾年前配置的的垃圾箱。在海口海德路南沙路口附近,不少垃圾桶殘缺不全,垃圾箱附近地面散落著生活垃圾。
此外,記者隨機采訪了數十位試點地點及周邊的居民發現,絕大多數居民對于垃圾分類的認知度較低,對于“生活垃圾該分4類還是3類?”、“生活垃圾如何分?”等問題無人能回答齊全。
垃圾分類改革困難幾重?
“目前,因垃圾分類改革投入資金不足,居民環保意識薄弱等,宣傳目前垃圾分類仍然處于‘口號’階段。”海口市環衛局業務處處長劉波說,為期兩個月的首批試點,只能側重于對相關地區分類垃圾總量進行總結歸類,便于積累數據,為后期試點做鋪墊。
“作為環保工作的推廣者,在我自己家里,大家都不知道該如何針對垃圾進行分類,更別提海口普通市民。”劉波坦言,“環衛部門即便印制一個簡單的宣傳單頁,在全海口鋪開宣傳,也得不少資金。”劉波介紹,政府在垃圾分類改革投入上存在明顯不足。“垃圾分類實施難,歸根到底,屬于國民長期未形成環保意識。”劉波坦言,環保意識的培養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
?
相關連接
海口垃圾分類有技術規范 先進個人獎勵五百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