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官員“記者”為何不能見容于當?shù)毓賵?/span>
    官員“記者”為何不能見容于當?shù)毓賵?/div>
    來源: 新京報 作者:楊耕身 時間:2014-05-16 08:24

      從為民請命寫報道,到選擇“繳械”沉默,再到在江永“違規(guī)進人案”中被逼著發(fā)聲,熊國劍的遭際,折射出當?shù)毓賵隽訋盼幕住?/p>

      熊國劍在湖南江永曾以仗義執(zhí)言聞名,作為官員的他,年輕時曾寫過多篇為民請命的新聞報道。在那之后,但凡江永有負面新聞發(fā)生,民間和官方總認為是熊國劍干的。在2003年后,成為交通局副局長的熊國劍卻一改往日刺頭形象,再未寫過一個字的批評報道。但他不久前因江永“違規(guī)進人案”被再次“逼上梁山”。當?shù)卦S多人猜測,是熊國劍引爆此事。雖然自己并非那個舉報人,但為“保護自己”,他選擇了盡可能將此事公開。

      如果像馬丁·路德·金所說,“歷史會記錄在這個社會轉型期,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那歷史也必將記錄,一個不愿過度沉默者的遭際。不論是屢屢陷入“自證清白”的尷尬,還是因得罪官場而感到的害怕,熊國劍的經歷,展示的正是他作為“體制內不良現(xiàn)象反對者”的艱辛與苦澀。

      我們看到,再次被“逼上梁山”的結果,是熊國劍在江永的處境越發(fā)艱難。他受訪時就說,“我真的壓力很大,最痛苦的是精神上的孤獨。”這發(fā)人深省:一種不愿意“沉默”的選擇,為何只剩下曠野吶喊式的悲壯?

      這樣一個官員“記者”的艱澀經歷,正是當?shù)毓賵龅默F(xiàn)實鏡像。它讓我們看到,一些“庸常的惡”如何在無形間形成利益共同體,并使得“惡”成為可以接受的潛規(guī)則,而與之相對的善則成眾矢之的。據(jù)了解,在江永官場,不少人對因“違規(guī)進人案”而被查處的官員充滿同情;在此案最初被舉報時,違規(guī)案件本身沒成為焦點,江永官場卻一致聚焦于“誰是舉報者”這個問題上。這導致江永官場暗流涌動,也使得幾個懷疑對象苦惱不已,紛紛借機表明清白。

      僅從這場追查“內鬼”行動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這地方的官場文化有著怎樣的價值錯亂。熊國劍不可能成為這種官場文化當中的英雄,只能成為“異類”。如果說,正是這樣的一種現(xiàn)實,使得年輕的熊國劍一度仗義執(zhí)言,那也同樣是這樣一種現(xiàn)實,使得他數(shù)年間選擇“繳械”沉默,更是這樣的一種現(xiàn)象,最終逼得他不再沉默。

      作為官員“記者”的熊國劍的確是一個樣本,讓人可一窺某種劣幣文化的積弊。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這種不良現(xiàn)象太普遍了、太嚴重了,好像不良現(xiàn)象就變成了體制。其實體制內還是有不少好人,只是好人都沉默了。”或許有人會說,熊國劍在當?shù)毓賵龈械降墓陋殻且环N局限,因為他還有輿論支持。但這不免失之矯情。要知道,使熊國劍淪為異類的畸形環(huán)境,恰恰是一種負能量的自我強化。

      而要避免讓不良現(xiàn)象嵌入一些地方官場規(guī)則內部,要讓熊國劍們不復成異類,關鍵在于行政治理要重新找到與民眾利益相同的共同體,找到法治的原點。

     

    (編輯:李琳)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