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的藍皮書《形象危機應對研究報告2013-2014》稱,當前官員形象危機呈“多元高發”態勢,主要集中在五大風險領域:貪、瀆、色、假、枉。聯系當下一幕幕頻創歷史紀錄的貪腐表演,以“危機”一詞形容官員形象問題的發展程度,應不為過。但與此同時,如何有效地克服這一危機,不能不令我們作更多的關注與思考。
官員形象危機之所以出現,官員本身的所作所為是主因。對于一個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公開宣稱沒有任何特殊利益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來說,官員形象危機的實質是理想信仰的危機,“大哥”、“老板”替代“同志”所折射的是這個群體部分成員價值觀的褪變。正是信仰危機的外化促成了形象危機的顯露。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就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精神之“鈣”,不斷強調黨的純潔性的問題,其實已經鮮明揭示了官員形象危機生成之因。
官員形象危機如何拯救和修補?只要承認這一危機的出現并非偶然,就必須同時承認,這一危機的克服和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
持續深入的反腐是重塑官員整體形象的當務之急。黨的十八大以來,強勁的反腐風暴堅挺至今,一批批貪腐官員應聲落馬,老百姓拍手稱快。有人出于善意認為,這些貪腐事實的揭露會不會惡化執政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會不會加深執政危機。應該說,這種擔憂不是沒有一定道理。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如果顧慮這些而諱疾忌醫,繼續包著藏著掖著,不僅不利于黨的肌體的健康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反過來會進一步惡化黨群關系。
完善選拔任用黨政官員的體制機制,構成克服官員形象危機的治本之策。應該承認,當前在一些地區一些部門,已經顯現出非常嚴重的官員逆向淘汰的現象。一些德才兼備的好干部得不到提升和發展的空間,反而被邊緣化,甚至有的好干部被無德無才之輩踩在腳下。這種逆向淘汰對官員形象危機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批批為己謀私官員倒下去之時,一批批大公無私的官員立起來之際,將是體制機制趨于完善的最好證明。
對于廣大媒體而言,辯證法一刻也不應忽略。媒體在忙于曝光那些令人發指的貪腐案件時,別忘了將鏡頭對準那些為黨為人民不辭勞苦、辛勤耕耘的赤子們。媒體工作者應更多地走進他們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向社會傳遞向前、向上的信心和能量,闡明這個黨之所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的最為具體的根據和原因。
官員形象危機的暴露,不是一件壞事!天助自助者!這個危機會時時提醒著執政黨,面對歷史的檢驗和人民的監督,只有知恥而后勇,堅定理想信仰,不懈凈化自己,才能無愧于人民寄予的重托,無愧于歷史賦予的使命。▲(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