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國高考已經結束,但公眾討論的熱度仍未散去。在今年有關高考的新聞中,江西奪刀少年大概是最大的熱點之一。5月31日,在宜春市區至袁州區金瑞鎮的一輛公交中巴上,一名歹徒將5名乘客砍傷,當歹徒繼續舉刀要傷及更多乘客時,高三男生柳艷兵不顧自身被砍劇痛,上前奪下歹徒手中的刀。事發后,他與另一名同學被送醫院救治,兩人因傷情嚴重,無法參加7日的高考。
少年英雄奪刀擒賊,所有人都不吝惜對他的贊美。6月8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柳艷兵的照片,并配上醒目標題“答卷”?!缎戮﹫蟆?月9日的評論標題是“世上有比考分更珍貴的東西”。而《錢江晚報》甚至將之拔高到了“儒俠”的高度:“出身浙江的國學大師章太炎曾經總結,中國文人的最高理想是做一個‘儒俠’。既要做一個知識分子——儒生,也要做一個反抗不義的斗士——俠客?!?/p>
奪刀少年的事跡令人感動,對于其錯過高考,不少人呼吁應讓其“保送”。6月7日的《新京報》刊登了一篇讀者來信,其中就主張破格錄取柳艷兵:“那么,誰來給柳艷兵一個破格錄取的機會?我們有這么多的大學,怎能讓救人英雄沒有學上?期待能有大學主動站出來,與柳艷兵接洽,在尊重其本人意愿的前提下,給予其一個錄取機會,也希望教育部對這樣的破格錄取能開綠燈?!薄堆虺峭韴蟆?月7日所展示的“信息日報”中,也是支持其保送的較多。
保送見義勇為考生,并非沒有類似先例。《南方都市報》7日的評論歷數了以往獲得保送的案例:“比如2008年,曾在汶川大地震中舍己救人的申龍、王佳明、歐陽宇航、張博四少年,分別被保送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2009年,被評為全國抗震救災小英雄的德陽東汽中學女生馬小鳳和‘可樂男孩’薛梟,也分別被免試保送到復旦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2010年,在玉樹地震中連救4人的小英雄尕瑪朋措也被保送進清華大學?!?/p>
不過這一次,“保送”方案遭到的反對聲音也不小?!缎戮﹫蟆?月9日的評論中就提到,“網民熱情呼吁,請求保送柳艷兵上大學,表現出對公平公義的向往,其情可嘉。但這種請求在程序上存在難度,需要有章可循,依法辦理?!边@里“程序上存在難度”指的應當是,各高校的保送和自主招生流程已經走完,恐難再按正常程序進行。
似乎是對輿論呼聲的一種回應,6月8日,江西省教育廳領導在探望兩名受傷考生時表示,相關部門在給予其“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榮譽的同時,使用高考B卷,采取單考單招的方式彌補這兩名考生錯失的高考。次日,又有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幾家高校表示,愿意按招考政策招錄這兩名同學。如清華大學的條件是,“在參加高考補考后達到一本錄取分數線,并且參加清華大學自主招生考試合格后,清華大學將錄取他?!?/p>
這可能是皆大歡喜的結果,由于行善,當事少年將以最不破壞現有制度的方式受到褒獎。不過,這仍然不由得令人回想起之前關于見義勇為高考加分的爭議。騰訊網“今日話題”欄目盡管用了《可以獎勵,但不應保送》的標題,但仍然無差別地列舉了道德獎勵的負面效果,諸如隱性鼓勵學生涉險、權力尋租等等。這是一種比較矛盾的表達——一方面認為褒獎道德可能有潛在問題,但仍不愿放棄直覺上的同情與嘉許。
《錢江晚報》的評論試圖跳出這個“加分或不加分”框架:“‘奪刀考生’恰恰在提醒我們,道德情操的評價何以不能制度化?……如果不是一考定終身,一年可以多次高考,何必需要‘補考’?如果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化,那么道德和素質自然會納入面試環節,何來需要‘保送’?……如果將道德納入考量會制造不公,事實上,正是因為道德和素質的考量一直未制度化,才形成了當前教育的種種弊病。”
采取了比這更高視角的是《東方早報》的評論《既然反對“道德加分”為何贊成“奪刀保送”》。文章提出,“一邊是反對‘道德加分’的輿情洶洶,一邊卻是要求保送見義勇為少年的熱贊滾滾,怎么樣解讀這種‘自相矛盾’的輿情呢?”文章在肯定了兩種主張的理由后總結:“質疑‘道德加分’有道理,要求保送‘奪刀少年’也有道理。關鍵在理性設置議題,避免公議淪為朝三暮四的站隊,形成輿論死循環。”
面對輿論在“高考公平”與“褒揚正義”之間的糾結,《環球時報》9日的社評指出,避免陷入兩難困境的方法或許是不要把討論擴大化。“我們希望社會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兩名學生的高考出路,讓具體的大學和他們溝通吧”。別再讓“全社會盯著兩名考生下一步將被如何‘安排’”,這種要求或許難以實現,但至少媒體可以守住的底線是,面對群眾情緒高漲的議題,始終站在比較理性的立場上不要跑偏,不要將個案的意義無限擴大化。(文/邱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