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近日,環保部發布公告,對2013年脫硫設施存在突出問題的19家企業予以處罰。新華社消息稱,19家企業的罰脫硫電價款或追繳排污費合計4.1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
       
     您當前的位置 : 財經股市>

    環保部罰脫硫作弊生4億元 五大電力集團屢罰屢犯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4-06-16 07:22

      近日,環保部發布公告,對2013年脫硫設施存在突出問題的19家企業予以處罰。新華社消息稱,19家企業的罰脫硫電價款或追繳排污費合計4.1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19家上榜企業中,五大電力集團均有下屬子公司上榜,此外還有華潤、中石油、神華等央企子公司亦在名單中。另據了解,去年5月份,環保部亦對多家央企電廠的脫硫數據造假問題進行過公示處罰,但企業依舊屢罰屢犯。

      “目前電企盈利狀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觀,這種情況下還去脫硫造假,實在說不過去,我認為該罰。”港富集團黑色產業分析師張志斌表示。自然大學創始人馮永鋒詳細披露了企業針對脫硫等環保數據造假的3種方式,他同時強調,“空氣污染數據監測難度較大,企業作假也更為容易。”

      19家企業涉及造假/

      國家環保部官網公布的受罰企業名單中,包括沈陽華潤熱電有限公司、新疆華電喀什二期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陽城國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中電投平頂山姚孟第二發電有限公司、華潤電力(興寧)有限公司、大唐內蒙古多倫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寧夏石化公司等19家,其中電力企業是重災區,另有部分鋼鐵有色、化工企業。19家企業或存在不正常運行脫硫裝置,或不正常使用自動監控系統、監測數據造假、二氧化硫超標排放等行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發現,五大電力華能、國電、華電、大唐、中電投下屬控股或參股子公司均有上榜。其中新疆華電喀什二期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涉及的問題是“該公司1#、2#機組脫硫設施自投運后經常停運,長期超標排放”;陽城國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涉及的問題是 “1#-4#機組脫硫改造期間,脫硫設施未同步投運”等。

      環保部官網公告稱,對上述19家脫硫設施存在突出問題的企業進行掛牌督辦,公告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編制完成煙氣脫硫設施整改方案,2014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務,逾期未完成的,依法從重予以處罰。對19家企業所在地省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公告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依據本公告核定的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確定應全額繳納的2013年二氧化硫排污費金額,核實已經征收的二氧化硫排污費,追繳差額部分。

      電力企業屢罰屢犯/

      脫硫問題是電力行業屢罰屢犯的問題。去年5月份,環保部公布了2012年度全國主要污染物總量排查處罰情況,對15家企業脫硫設施不正常運作、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行為進行掛牌督辦。彼時就有多家電力企業上榜,其中華電集團下屬3家子公司上榜。

      而在此前,業內亦有相對寬容的聲音,認為電力企業在脫硫脫硝上的執行不力或與裝置前期投入多,補貼難覆蓋成本有關,而且此前電力企業財力亦有限。不過,目前這些已經難以再成執行不力的借口。張志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因為煤價大幅下跌,電力企業盈利已經出現大幅好轉,而且國家有針對脫硫電價的專項補貼,大致為0.015元/千瓦時。“再在脫硫問題上執行不力就實在說不過去了,這一次的確該罰。”

      據新華社今年初報道,煤價走低讓以火電為主的發電集團利潤大翻身,2013年五大發電集團利潤總額達740.34億元,創近年新高。規模最大的華能集團2013年實現利潤208.44億元,國電集團157.94億元、華電集團151.74億元、中電投集團111.56億元、大唐集團110.66億元。

      張志斌解釋稱,執行不力一方面在于監測不嚴之下的逐利行為;另一方面央企內部存在的“技術官僚”問題,“目前脫硫技術已經很成熟,改進新的裝備不僅能夠在環保上達標,而且在經濟性方面也是可觀的,但企業內部存在一些不愿意更改設備的技術方面負責人。”

      企業有三種造假手段

      “針對氣體排放的監測幾乎是最難的,這也導致了企業在氣體排放數據上造假更加容易。”自然大學創始人馮永鋒告訴記者,目前氣體類似于二氧化硫等的環保數據造假很嚴重。業內存在三種造假手段,真實的排放數據造假、超標排放的數據造假以及在線監測的數據造假,其中第三種涉及企業更改儀器底數進行造假等手段。針對此次處罰,馮永鋒認為在線監測數據的實時公開以及公眾的監督才是促進企業改善的有效方法。

      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亦強調了企業環境監測數據信息公開的重要性。他認為企業屢罰不改在于執法不嚴,企業違法成本低。“企業也沒有公平的競爭環境,誰超標誰違法誰就更占便宜,所以企業在利益驅動之下自然就會這樣去做。”

      “4.1億元只是追繳款,就是追繳排污等費用,這個本來就是企業應該交的。按照現行的環保法規,這些企業只能被罰款5萬元,而5萬元對于這19家中的任何一家都沒有警示作用。”馬軍稱,新的環保法明年1月1日開始實行,其中按日計罰是一個強有力的措施,另外一條“篡改偽造數據需追究法律責任”,也即相關責任人是要被拘留的,這個涉及企業也涉及第三方的人員,甚至有不作為的政府工作人員,“這個也會是某一種威懾,但關鍵還要看這些法律能否落到實處。”

      環保部加大處罰力度

      近日,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在北京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2014年全國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環保專項行動部際聯席會議召集人、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會上表示,2013年,全國共出動執法人員183萬余人(次),查處環境違法問題6499件,掛牌督辦1523件。其中,各級環保部門全年共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環境犯罪案件706件,移送數量超過以往10年總和。

      周生賢從五個方面對去年的環保專項行動工作進行了總結,包括嚴查利用滲井、滲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廢水污染地下水違法行為,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檢查,專項整治醫藥制造企業,對涉重金屬排放企業開展“回頭看”,強化環境監管措施等。

      在介紹“強化環境監管措施”方面,周生賢強調,各級環保部門2013年共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環境犯罪案件706件,移送數量超過以往10年總和;公安機關受理637件,以污染環境罪判決109件,抓捕犯罪分子186人。

      周生賢說,監督執法專項活動的深入開展,對改變環境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監測結果顯示,2013年十大流域國控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分別提高2.7個百分點和下降1.2個百分點。

      周生賢表示,2014年環保專項行動的相關工作,要著力抓好3個方面的工作。分別為:全面落實《大氣十條》,繼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檢查;認真開展涉重金屬和醫藥制造行業“回頭看”,深化重點流域重污染行業水污染專項整治;督促整改執法督查發現的環境問題,保障整改措施落地。

    ?

    相關鏈接

    環保部原處長受賄數百萬有兩個真戶口 贓款存別名下
    環保部發布74個城市4月空氣質量狀況 海口居首
    海口林地暗藏廢棄機油加工點 環保部門要求停工搬離
    環保部受理北京新機場環評報告 報告稱不影響市區

    ?

    相關鏈接:
    環保部受理北京新機場環評報告 報告稱不影響市區
    海口林地暗藏廢棄機油加工點 環保部門要求停工搬離
    環保部發布74個城市4月空氣質量狀況 海口居首
    環保部原處長受賄數百萬有兩個真戶口 贓款存別名下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作者:趙春燕 李彪] [編輯:謝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