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晚,鄭州一家戒網癮學校里,經過數小時“加訓”后,一位19歲女孩死亡。當地警方初步認定,學生死傷與學校的所謂“訓練”,有相當的因果關系。“戒網癮學校虐死19歲女生”的新聞隨即成為輿論熱點,一度引爆網絡的“網癮”話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后,再次活躍起來。
網癮成為熱門話題可追溯至2009年,當初一部名為《網癮戰爭》的短片風靡網絡,從那時起,有關戒網癮的新聞報道不脛而走,而悲劇個案的出現,更使得戒網癮行為受到廣泛批評。從醫學角度看,網癮這一說法在國內外都備受爭議,對所謂網癮患者的治療更是趨于保守。網民群體的反應則更為敏感,一個基本判斷是,網癮患者即便存在,也僅僅是極端案例,因為對網絡的依賴,是當下生活的普遍特征,它很大程度上屬于文化意義上的時代病灶,醫學即便存在一定的介入空間,也須慎之又慎。
可惜的是,上述理性認識未能受到足夠的重視,網癮概念勃興,一些醫療機構推波助瀾,加之部分家長擔憂子女陷入網絡的緊張情緒等,都在推動戒網癮行業的發展。原衛生部叫停了“電擊治療網癮法”,甚至曾否定了“網絡成癮”這一說法,并明確提出,對于網絡使用的干預,嚴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預方法。網民一度為此歡欣雀躍,但人們或許沒有注意到,“網癮”作為一種疾病概念,已經逐漸得到認同,一場塑造并試圖消滅網癮的戰爭正在民間悄然進行。那些警惕戒網癮的人們,尤其是“患者”,失去了自我辯護的機會,問題早已由“有沒有網癮”過渡到“怎樣治療網癮”上來。
排除相關利益群體的驅動,就事論事而言,戒網癮可能是今后的趨勢,需要重視的是,在利益驅動的作用下,上網者可能“被網癮”,甚至會被那些充滿暴力色彩的方式“治療”。去年網癮被美國認定為精神病新病種,但研究者對于治療仍然較為謹慎,一般傾向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教育相結合。據媒體報道,鄭州戒網癮學校采取的是軍事化“魔鬼式”訓練,學校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學生經常被要求做體育鍛煉和訓練,體罰沒法避免。這種觀點即便在網癮研究者看來也值得商榷,當地長期通過這種方式戒網癮,可見目前相關的方式方法有失規范。
戒網癮到底是靠教育還是醫療,目前尚無標準答案。此次事件中,相關的界定亦較為模糊,當地以“問題少年”作為教育對象,似可由此認為其行為屬于教育范疇,而媒體在報道此事件時,普遍冠以“戒網癮”,醫療色彩濃厚。因戒網癮而死亡,這是荒謬且不值得原諒的,為避免類似悲劇,當前迫切需要對戒網癮行為予以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