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所謂“屌絲文化”似已成形,且影響日益蔓延。這一文化類型得以被界定,是因為確實出現了具有一定相應文化特征的群體。“屌絲”一詞,是群體的自嘲,用來形容無背景、無錢、無房、無車的生活處境及與之相應的生活方式。這種文化,貼著自嘲的標簽,帶著無奈,帶著戲謔,帶著對社會分配不公的不滿,也混合著對權力至上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消費主義的抵抗和崇拜。
有人將“屌絲文化”與傳統文化、精英文化簡單對立起來,或將它等同于“民粹主義”;這種認識是有問題的。實際上,自嘲為“屌絲”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學生及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由于生活處境不佳,看不到光明前景而給自己貼上了“屌絲”標簽。大學是傳統文化、精英文化的
“重鎮”、“堡壘”。這些年輕人,本身即是傳統文化、精英文化的傳承者,當他們發現自己淪為“屌絲”時,便參與了“屌絲文化”的創造。這種文化中摻雜了無厘頭文化的部分特質。
遺憾的是,“屌絲文化”對人的自我矮化,并未能對拜金主義、權力至上主義和極端消費主義產生明顯的改良作用,反而對傳統文化、精英文化和大學教育產生屌絲化壓力。大學擴招吸納了大量年輕人,他們在校園內接受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教育,但是,當他們看到許多大學教師的年收入甚至不及企業高管的月薪時,當他們意識到所學的不能為他們未來創造明顯價值時,當他們感覺到“教養”在社會上似成“無用”而不被尊重時,“屌絲文化”便贏得他們的共鳴,這也正是傳統文化、精英文化和大學教育屌絲化之時。
盡管民粹主義有多種涵義,但一般來說,都強調平民與精英的對立。因此,“屌絲文化”的政治、文化立場實際上是復雜、多元的,包含了民粹主義的成分,但不等同于民粹主義。國家若想傳統文化、真正的精英文化得以傳承,給大學更多財政方面的支持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會創造尊重知識的氛圍,要為傳承了傳統文化、精英文化的年輕人創造平等的就業機會、晉升機會以及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要給人希望,給人公平發展的尊嚴。▲(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輿情研究所副所長,著有《大宋王朝:沉重的黃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