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搶奪優秀生源別異化成“買方市場”
    搶奪優秀生源別異化成“買方市場”
    來源: 紅網 作者:謝偉鋒 時間:2014-07-03 09:14
      高考放榜,高校爭搶優質生源大戰迅速打響。多所內地和香港地區名校的招生老師廣撒網、“打爆”高分考生手機。對此,有專家稱,高校“搶優質生源”應該比拼教學質量和教育服務,應摒除“重招生、輕培養”。(6月30日《新京報》)
      
      以前內地高校還屬于稀缺資源,被考生們稱為逼仄的向上人生通道,這也造成了“賣方市場”。在高校大幅度擴招,以及香港高校這條大鯰魚的強勢登陸之后,內地高校仿佛一夜之間就轉變了觀念——“原來生源也是種生產力!”,此刻他們儼然就是買方市場。
      
      對于優質生源的掐尖更凸顯出這其中的白熱化。“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的博弈中,優秀生源尤其是各省狀元的何去何從,簡直就有了畢其功于一役的重要性。為了吸引學生,有的在學校網站上貼出“女神照”,結果效仿者眾;有的還打出校園美景、食堂美食;有些還更奇葩地打出了生態牌,這其中霧霾都成了“說客”……當然,這些基本動作和搶奪優秀生源的“加分動作”比起來,還是顯得小巫見大巫。
      
      為了找到好生源,中國科學院大學出動了副校長、院士的豪華招生團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提出,省排名前200名的學生,如果報考該校的吳大觀班,入學即一次性獎勵12.5萬元……不管投入戰斗的是金元攻勢還是師資豪華陣容,都可以聞到招生領域中那濃烈的火藥味。
      
      這種先入為主的方式也不可謂不對,畢竟選擇都是雙向的,但其中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校方招攬生源過程中,那些沉甸甸的資金是否有得到監管?在“賣方市場”里,就爆出了原人大招生就業處處長蔡榮生大收錢財的貪腐案件。那在“買方市場”中,求賢若渴的學校在落實自己意愿的時候,能否保證具體的負責人有沒有中飽私囊,打著學校的旗號來自肥呢?從水深莫測的高考招生領域中,這的確應該是個問題。
      
      同時,掐尖也不可避免地在各大高校自主招生中占據更多比例。原本是針對那些有特殊才能的高考生源,但“掐尖”的本能欲望讓很多高校從一開始就跑偏了軌跡,分數在暫時被淡化之后,又重新占領高地。教育改革的初衷要在現實中進行公平的無縫對接,但有可能在高校掐尖的過程中失去它原本的意義。
      
      有人感嘆“985、211的牌子還不夠響?”對這個問題,高校絕對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幾年,尤其是在職業教育已開始有了星星之火的態勢之下,未來的教育產業很可能有分水嶺效應,要搶占橋頭堡,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拿優秀生源打響自己的招牌。但教育產業中的馬太效應已然是很明顯,爭奪優秀生源恐怕只能是少數高校才能玩得游戲,更多的普通高校甚至是民辦高校,他們即便重金在手,也往往不受待見。面對“澇的澇死,旱的旱死”,這是否又能給教育改革提出一道命題呢?
      
      文/謝偉鋒
    (編輯:李琳)
    ?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