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審計署發布的報告,揭開了醫藥領域又一“黑洞”:中華醫學會在2012-2013年召開的160個學術會議中,用廣告展位、醫生通訊錄和注冊信息等作為回報,以20萬元至100萬元價格公開標注不同等級的贊助商資格,收取醫藥企業贊助8.2億元。(6月27日新華網)
中華醫學會按其性質來說,本應是醫學科學技術工作者自愿成立的學術性、公益性、非營利性社團。其召開各種學術會議的目的,自然也是為了方便醫學學術交流。顯然,此類會議本應只從學術出發,并在透明、公開的情況下保持公益性本色。而如今,一年內僅會議贊助費就超過了8億元,學術會議儼然成了斂財渠道,這不僅是學術會議本身的變質,更可能潛藏著醫療腐敗。
在醫療腐敗方面,從來從不缺少觸目驚心的案例,比如此前曝光的葛蘭素史克案,就是“通過大肆賄賂醫院、醫生、醫療機構、醫藥相關協會組織等醫藥銷售相關部門及其所屬人員以推銷藥品,牟取非法所得數十億元。”最終使得藥品價格虛高,無數患者不得不拿救命錢為此埋單。葛蘭素史克案其實也揭開了中國醫藥市場長期存在的潛規則,即為數不少的藥企都在尋找著“收買”醫療機構的機會,以此牟取暴利。因此,在中華醫學會收取8.2億贊助費一事中,醫藥企業斷然不會無緣無故地拿出如此龐大的贊助費來,在這背后,難免會有別的目的。
而從這一次新聞報道揭露的情況來看,中華醫學會在學術會議中收取贊助費,毫不遮掩,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套明碼標價、內容豐富的“營銷模式”。公眾不禁要問:如此唯利是圖,如何保證學術性?又如何體現公益性?
作為行業協會,本應是行業自律組織,絕不該有牟利沖動。面對一年數億的贊助費,如今首先要做的,自然是查清楚資金流向,看看這些錢都去了哪里,如果存在個人腐敗行為,也應追查到底。而另一方面,也應反思醫療會議的學術看點何以異化成了贊助費看點?從大的方面來看,其間包含的牟利沖動與整個醫療銷售體系的不健康有著必然聯系,正是因為以藥養醫的難以杜絕,藥品上存在巨大的利益空間,賄賂、收買才會不斷上演,就連本該唯學術至上的醫療會議,也成了醫藥企業謀求收買機會的平臺。
對中華醫學會自身而言,完善自身的管理體系,并形成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也顯然需要盡快提上日程。從長遠來看,中華醫學會作為一個社會自愿組織,在資金使用、業務開展等方面都應該向公眾保持極高的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此外,還應堅定地去除行政化,雖然中華醫學會并非一個行政機構,但因為長期保持著較高的行業影響力,尤其是在醫療培訓、藥品與醫療器械推廣等方面有著難以替代的地位,其自身的行政化思維已經十分明顯。
和備受質疑的紅會一樣,中華醫學會也需要一次從封閉到公開,從灰暗到透明的轉型。醫療行業協會若能回歸到學術交流與倡導自律的本能,對于整個醫療環境的改善也必將起到積極影響。
????文/寇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