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簡介: 陳國階: 1965年8月畢業于中山大學地質地理系,1965年8月至今一直在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前身為成都地理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氟的污染與防治、環境評價、區域持續發展等。1965、1978、1986、199年依次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其中1981—1983年公派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理系作訪問學者。
“對上海有利的沒有了,例如,泥沙對于上海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過去平均每年要伸出四十米,現在沒有了。對上海有害的現在增加了。例如,長江污染、海水倒灌、海岸沖刷等將加劇,對于長江口和東海漁業生態系統也將造成不利影響。”——談到三峽工程隊生態環境的影響時,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國階認為,將來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上海。
6月14日,陳國階在鳳凰網評論頻道與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聯合主辦的“三峽工程、水壩建設與環境研討會”上,做了題為“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再認識”的發言,他在發言中從長江珍稀、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庫區水污染,陸生生態,地質災害等多方面分析了三峽工程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
以下是澎湃新聞整理的發言實錄:
三峽工程如何影響環境
三峽工程不純粹是個技術工程,更多地會牽連到生態環境、政治問題、社會經濟各個方面。與其他水電工程比較,我認為三峽工程的環境影響有以下幾個特點:
綜合性。可以說,從天上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從水生到陸生都受到了不同的影響。從大的自然系統上,包括地質環境(地震、山地災害)、陸地生態系統、大氣系統、水生系統、海洋;從社會層次,包括人文、文物、文化(巴楚文化中心);經濟方面,包括城鎮、農村、家庭,還包括工業、農業及其他產業;從生態系統層次上,包括基因、物種、種群、群落、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景觀、自然地帶等。總之,三峽工程的影響是一個社會——經濟——環境的復合系統。
流域性。三峽工程地處長江中上游的交界處,是在干流上將長江攔腰切斷,改變了河流的形態,其影響包括長江的上游、中游、下游到河口,甚至到東海鄰近海域。影響到全流域水資源時空格局的變化、水生態系統的變化和流域區域與部門利用和利益格局的變化。
不可逆性。三峽工程造成對大量土地和耕地的淹沒,對大批文物古跡的淹沒。庫區及周邊是巴蜀文化的重要中心,有很多重要的文化遺跡,如新石器時代的大溪文化,還有大量古墓群、古鎮(如大昌古鎮)。這些文物我個人認為對其挖掘很不夠,很多文物和文化來不及系統研究就被淹沒了。
長期性。特別是一個生態系統受到了比較大的擾動以后,要重新恢復到一個新的平衡需要很長的時間。生態系統(庫區水環境、生態系統重構)、壩下侵蝕、河口生態、氣候、山地災害、地震、河流動力學過程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干擾。今后的演替方向是正是負、是利是弊都需要長期的觀測。
不確定性。三峽工程是一個固定的巨大建筑物,起碼會存在百年以上。它的設計和建設依據的是以往的氣象、水文和地質資料。但是,全球氣候變化將引起氣候(特別是降水)、水文等的時空變化。變化的趨勢和結果是否符合原來防洪的要求就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再如,誘發地震問題。由于全世界對地震的預報還沒有過關,對地震發生的機理也知之不多,因此對水庫誘發地震的問題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近年庫區附近已發生多次地震。雖然沒有造成直接人員傷亡,但是地震誘發更嚴重的山地災害就是一個很不利的影響。
我想補充一點,三峽工程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它的庫尾有一個特大城市重慶城區,庫區兩岸是人口稠密區,分布著一大批城市、城鎮、農村,對庫區造成很大的人口壓力、生態壓力和污染壓力。這在世界水電工程中是獨一無二的。三峽庫區是一個山區,又是一個人口稠密區、貧困區。我曾經概括了這么幾句話:第一,中國版圖中心位置上的邊緣區域(渝鄂黔交界邊遠山區);第二,古代文明發源地的高文盲地區;第三,壯麗風光中的生態脆弱帶;第四,長江黃金水道旁的閉塞區;第五,長江產業發達帶的經濟低谷區。在這種背景下,要它承受世界最大的現代化水電工程,其矛盾必定十分尖銳。就以百萬移民來說,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不敢冒的風險。現在,三峽移民面臨的困境將是未來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而庫區的水環境污染,也將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