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實真相大白前,應避免就事件起因、性質、責任作主觀臆測和“陰謀論”聯想,更不應基于這些臆測和聯想,對特定國家、民族作“無差別攻擊”和有罪推定。
7月17日下午墜毀在烏克蘭頓涅茨克地區的馬航MH17客機上有298名乘員,其中189人都是荷蘭公民,這些不幸的乘客在這起空難中無一幸免,對荷蘭而言,可謂和平年代里罕見的重大悲情事件。
空難發生后,許多線索和傳聞,都將墜機的原因指向地空導彈的擊墜,隨著時間的流逝,各種版本的“陰謀論”也不脛而走,并影響著地球之上、天南海北的圍觀者,引發著無數的推理、爭吵和相互指責。
作為此次空難最大的“苦主國”,荷蘭人自然也是很激動的:舉國降半旗,到處是鮮花、黑紗和淚水,許多原本素不相識的人們,在互相傳遞著慰藉和關愛。
但他們同時也是節制的:盡管中國國內有媒體發文稱,“荷蘭社交網絡和媒體絕少‘地域炮’和‘陰謀論’”,這其實不夠客觀(事實上還是有一些的),但相對而言,克制、寬容、冷靜,不以惡意去揣度他人,不以推理、假設取代證據和事實,是媒體、網絡和社會公眾言論的主流。
相對于網絡世界,媒體顯得更加謹慎、克制。盡管平面傳媒和電臺、電視臺,近日都連篇累牘播出相關節目,甚至推出特別滾動報道,卻都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對事件性質、責任歸屬方遽下斷語——斷語當然是有的,但都引述自有名有姓的第三方,是“個人觀點”,而非媒體的判斷。
最克制、最謹慎的,則是荷蘭政府。在對全國公眾的演說中,荷蘭首相馬克·魯特以沉痛的語調呼吁大家用愛團結在一起,共同度過最悲痛的時光。同時,對事故原因、責任,他表示“起因和責任者尚待查明真相”,政府當前首要關注的,除了盡全力查明真相外,就是對遇難者的善后。
但這僅僅是問題的一面:魯特首相并非不曾“激動”:據多家國際傳媒報道稱,7月19日晚,這位荷蘭首相打電話給俄羅斯總統普京,言辭激烈地要求俄羅斯“承擔起責任”,確保國際調查不會受到任何干擾,且態度鮮明地表示“這是俄羅斯的義務”。
悲劇發生至今已過去多日,盡管當事各方均表示“支持國際調查”,7月19日基輔當局和親俄民兵甚至達成建立“安全區”以便調查的協議,但事實上國際調查進展并不順利,甚至受到形形色色的誤導和阻撓,很顯然,國際調查一天不能順利展開,事實真相就一天得不到澄清,責任人也就一天得不到界定,398條無辜冤魂,更一天得不到安息。
在事實真相大白前,應避免就事件起因、性質、責任作主觀臆測和“陰謀論”聯想,更不應基于這些臆測和聯想,對特定國家、民族作“無差別攻擊”和有罪推定,在這方面,荷蘭人的克制令人稱道。為了早日讓真相大白,眼下應采取一切手段、盡一切努力,去消除橫亙在國際調查面前的種種阻撓、障礙和干擾,將“發力”的關鍵點,落在推動國際調查的落實、而非宣泄憤怒情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