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威馬遜”過后,紅會向南方災區調撥幾千條棉被引發質疑。紅會回應,當地雖然天氣熱,但存在晝夜溫差。老人、小孩、孕婦等體弱人群,他們需要被子。(《新京報》7月21日報道)
雪中送炭受歡迎,雪中送冰塊則可能要被嗤之以鼻。對看似荒誕的事情嗤之以鼻容易,難的是追問離譜的具體原因。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雪中送冰,可以迎合輿論的稱贊,卻未必真正理性和負責。
海南、三伏天、棉被幾個關鍵詞并列在一起,這個新聞想低調都難。眼下正值三伏天,就趕上了酷暑送棉被的事情。圍繞該不該給海南災區送棉被,輿論的爭議很大。批評者依據的是地理、氣象常識,支持者依據的是可能存在的特殊時段、特殊地點和特定年齡段的災民需要棉被。這樣的爭論并不限于微博和網絡上,在即時聊天的QQ群里,同樣爭論不休。
應該說,因為紅會的聲譽欠佳,加上高溫和棉被“搭檔”,更容易被網友認為紅會這是趁機“把庫存發掉,好有借款拿錢買新的,然后就有新跑車給美美了”。這樣的聯想式言論并不少見,只是這樣的想象和事實不是一碼事,卻偏偏被認為是“可能的事實”,進而當作“事實”來口誅筆伐。不難想見,通過想象性事實,再好的部門其形象也難保不被損害,何況曾經深陷輿論漩渦的紅會呢。照此邏輯,難免把紅會想象成體無完膚的一個組織。照這種邏輯推論,即便紅會送的是清涼型的用品,也可能被懷疑是劣等產品。
三伏天送棉被之所以挨罵,在于不少人把個人的經驗等同于全部的社會生活。這樣的“經驗等同”,看似很有說服力,實則有點以偏概全。就拿棉被在三伏天是不是完全無益來說,同一地區、同一時段,在室內的人和室外的人可能需求不同。即便同處一個環境下,不同年齡、身體狀況的人也有所區別。網上指責三伏天送棉被者,絕大多數是在市區可以上網的人。至于山區的災民,房子沒了,夜晚潮濕、寒涼的露天過夜者,棉被顯然是不錯的墊背和搭身物品。再者,幾千條棉被相對于一個省的山區災民來說并不算多。何況,紅會捐贈的棉被,是軍用的薄棉被。這樣的物品,對于特殊地區的災民并非真的毫無用處。可見,缺乏相應的戶外的生存經驗,依據自己的個人經驗來推斷所有人的需求,顯然不夠理性。
經驗等同,比毫無理由的猜忌當然可靠。但經驗等同畢竟不等于客觀事實。換言之,經驗等同難免會有失靈的時候。在網絡時代,少數人的經驗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全體社會成員的經驗,進而以個人的經驗為評判事情的依據。這樣的批評,不是不需要聆聽,而在于不能等同于真理,必須無條件地接受。就紅會而言,通過輿論的批評反思自己的救災做法是否具體,會明白億萬雙眼睛在盯著自己,進而減少腐敗行為的發生。只要紅會能甄別批評的理由是否真正充足,按照實際需求救災而不是完全受制于輿論的批評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