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艷華因忙于教學無暇搞科研,被校方止聘。在導致清華不再續聘方艷華的各種規則中,少不了的一個支撐是清華大學的基本定位:中國頂級的研究型大學。
在大學評價中,中國高校被劃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教學型等類別。不同類別的學校在發展目標上有不同的側重點。研究型大學以科研為重點。對其進行評估考核也主要看科研指標。
應當看到,這種分類體現不同高校的特征,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高校評估與管理中,分類結果卻被機械化理解。高校一旦被列入研究型大學,或者期望成為研究型大學,便會無一例外地以科研重于教學為至高無上的準則。尤其是在研究型大學,不分院系性質和具體工作特點,科研指標被強行分攤到每個教師頭上。在優勝劣汰的名義下,完不成指標很自然地成了“劣”,輕則被扣發崗位津貼,重則以“非升即走”或“非升即轉”的名義被淘汰。
即使在最頂級的研究型大學,不同的教師根據工作性質不同,教學任務差別極大。從事外語、思想政治和數學等公共基礎課教學的教師,其課時量是其他教師的兩倍甚至多倍。不僅用于科研的時間明顯更少,而且課程特點決定他們的論文發表和科研項目申請難度遠超過專業課程的教師。
人才培養是包括研究型大學在內所有高校的根本任務和第一要務,而本科教學又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和核心。本來,在畸形的評價和考核標準下,潛心于本科教學,長期默默奉獻的教師已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如果再在研究型大學的名義下淘汰優秀的教學型教師,不僅會挫傷這類教師的工作熱情,撕裂不同類別教師間的團結與和諧,還會讓莘莘學子淪為最終的受害者。
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的每一名教師理應高度重視科研、重視創新。研究型大學最為強調的也是創新的理念。但創新既包括論文和項目中的創新,也包括三尺講臺上的創新。如果機械地認為研究型大學的每個教師都只能以一種方式創新,把不愿以這種方式創新的教師從講臺上趕走,這追求的不是創新的最大化,而是論文、項目等可量化創新形式的最大化。這與其說是重視科研,不如說是走上了科研原教旨主義的極端之路。這不是單個高校的問題,而是規則出了問題。
創新離不開包容。越是研究型大學,越是重視創新,就越應該富有包容精神。科研原教旨主義是對教學主導型教師的打壓。研究型大學在容得下科研主導型教師的同時,可否考慮對教學主導型教師多一點包容?▲(作者是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