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文昌鋪前鎮民政助理韓春艷:高燒39.2度堅持帶病救災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4-08-10 08:31

      “像曠野的玫瑰,用脆弱的花蕊,想迎接那旱季的雨水。”看到文昌市鋪前鎮28歲的民政助理韓春艷,記者不由想起《鏗鏘玫瑰》中的歌詞。從備戰超強臺風“威馬遜”的第一天起,她連續奮戰,一度暈厥,卻仍帶病抗險救災,至今仍堅守在一線。

      單薄瘦弱的韓春艷,恰似一朵頑強盛開在狂風暴雨中的鏗鏘玫瑰!

      父母近在咫只,她卻選擇——

      先轉移群眾

      在鋪前鎮分管民政工作的副鎮長陳穎權記憶里,7月17日至23日,韓春艷每天超負荷工作18個小時以上,只能休息2個多小時。

      “她患有腎結石,不能過度勞累。”臺風來臨之前,韓春艷為辦理村民低保、扶貧、醫療救助等申報手續,已連續4周每天在鋪前鎮和80公里外的文昌市區來回奔波。陳穎權想勸韓春艷好好休息,但救災工作千頭萬緒,離不開民政助理,幾次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他只能心疼地看著那個瘦弱的背影,在風雨中奔波。

      7月17日,轉移安置好第一批91名群眾,已是晚上7點多。這一夜,她疲倦不堪,卻失眠了。

      “我不知道17級臺風到底多大!”韓春艷說,此前,她在鋪前鎮鋪漁村做了3年大學生村官,鋪漁村就在海邊,每年臺風都要轉移大批群眾。今年是她做民政助理的第一年,面對超強臺風,她心里沒底。

      熬過一夜,7月18日早上6點,擔心有群眾不肯離家,韓春艷早早出門去駐點村——鋪漁村落實轉移情況。鋪漁村近450戶村民大部分是“洗腳上岸”的疍家漁民,抗風力差的棚居屋、瓦房很多。巡查中,她發現有兩名孤寡老人不愿轉移,急忙找來同事幫忙,硬是把不停抱怨的兩名老人架到了安置點。幾個小時后,其中一名老人的房屋在風雨中倒塌了,老人這才慶幸“撿回了一條命”。

      “上午11點多,風越來越大,我在風里根本無法行走。”身高1米6,體重不到100斤的韓春艷,在大風中被吹得東搖西晃,3名男同事只得把她緊緊地擠在中間,艱難地前行。眼見臺風如此兇猛,韓春艷心急如焚,因為自己60多歲的父母住在鋪前鎮一幢1970年代修的危房里,還沒轉移,不知安危。她很想回家看看,可又放心不下群眾。

      “從鎮政府到鋪前二小安置點,10分鐘路程,走了半個多小時。”終于,韓春艷和同事完成了第二批200人的轉移。剛轉移完群眾,海水倒灌,漫上鋪漁村,一直淹到了鎮政府門口。韓春艷和同事被困在安置點里,直到晚上7點半,風雨才減弱。

      涉著齊腰深的海水回到宿舍,韓春艷急忙把準備好的蠟燭、礦泉水、餅干給父母送去。回到家,看到所有門窗被打壞,所有家具和被褥被泡濕,父母只能把二樓地板擦干了,睡在地上。淚水在韓春艷眼里打轉,她匆忙安慰了父母幾句,不到5分鐘,又趕回鎮政府。她要趕緊統計災情,向上級民政部門報告,請求援助。

      勞累病發暈倒,她卻選擇——

      拔針又救災

      “鋪前鎮是臺風第二個登陸點,災情嚴重。那個時候,鋪前斷電、斷路、斷通訊。”臺風登陸當晚8時許,韓春艷打著手電筒,和同事一起,分片挨家挨戶了解、統計災情。望著一片狼藉的家園,她幾次淚如決堤,忘記了自己一整天沒吃飯。

      “很多人無家可歸,也沒有食物。”臺風給鋪前鎮造成慘重損失,給農業、養殖業帶來滅頂之災,受災群眾3.8萬余人。由于轉移群眾工作落實到位,沒有人員傷亡。調查完災情后,韓春艷又回到辦公室在蠟燭下登記造冊,一直忙到了凌晨4點多。

      7月19日,文昌市民政局第一批救災物資——10頂帳篷送到。韓春艷做好救災物資的登記接收工作后,和同事一起將帳篷分發給受災群眾。“災后比災前更忙碌。”統計、核查災情,接收、登記、分發救災物資,安置無家可歸的孤寡老人,還有因救災而拉下的一大堆日常民政事務。

      連續數天救災,身心疲憊,累到極點。7月21日上午8時許,韓春艷打印好救災物資分發表,剛走到一樓,腎結石發作了,痛如刀割。她眼前一黑,暈倒在辦公室門口。同事發現后,立即將她送到鋪前鎮衛生院。醫生給她打了兩針止痛針,疼痛才有所緩解。輸完液后,韓春艷不聽醫生轉往海口治療的勸告,堅持要出院回去繼續救災。

      “我不能走。民政下撥的救災物資和社會各界愛心援助的救災物資,都是我接收、登記和發放的,我走了,臨時接手的人容易出錯。如果救災物資發放不透明、不公正,就會影響政府的公信力。”韓春艷說,她持續2天高燒39.2度,但堅持帶病救災,就是為了不讓受災群眾對民政干部有誤解。

      本是工程師,她卻選擇——

      辭職當村官

      “7月19日,文昌民政局第一批救災物資,10頂帳篷”、“7月22日,文昌市文禪百貨,捐贈彩布條61捆”、“7月27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捐贈食用油1000箱、20斤裝大米1000包、蚊帳1000張等”……

      8月6日下午3時許,記者在鋪前鎮政府辦公大樓看到,墻壁上整整齊齊地貼著該鎮救災物資明細公示表。文昌市民政局前后共下撥13批救災物資,社會各界愛心捐贈企業多達35家,各類捐贈物資明細公示表更是上百份之多。

      “這些公示表格和文件,全是韓春艷一人整理的。”陳穎權告訴記者,韓春艷平時就是一名非常敬業的優秀基層干部。“她工作有一個特點,很細致很認真,再忙再累,一定要把當天工作做完,決不拖到第二天。”災后最初幾天,每天分發救災物資到半夜兩三點,同事們休息后,韓春艷卻回到辦公室,點上蠟燭,仔細做好救災物資接收、發放臺賬,沒拉下一筆救災物資。記者看到,明細表上,救災物資細分為36類,甚至大米和食用油,都按不同規格做了分類;每一筆救災物資都詳細標注了捐贈單位、日期、品名和份量。

      “50斤一包的大米,我和男同事一樣扛著送給受災群眾。”韓春艷笑著拍拍自己單薄的肩膀。災后,短短幾天內,她和同事一起扛了上萬包大米、上萬箱方便面、15000箱礦泉水、1200頂帳篷、上千捆彩條布、6000多箱食用油……就這幾天,韓春艷足足瘦了9斤,雙手和肩膀時常酸疼得發抖。

      “我喜歡鋪前這片土地和這里的人民。”韓春艷原來在海口工作,是海南移動的一名工程師,但在2011年,她選擇回到鋪前鎮當一名大學生村官。“基層工作雖然瑣碎,但被群眾需要,我感到很幸福。”

      8月2日,走進鋪漁村66歲楊祝榮阿婆家,阿婆立即站起來拉著韓春艷的手,心疼地說,“么艷,你瘦多了。”楊祝榮家的漁排和漁船都被臺風打沉了,損失50多萬元。但阿婆還是很樂觀,她說韓春艷是鋪漁村的女兒。

      楊祝榮笑著問:“我們啥時候再去唱漁歌?”原來,韓春艷在鋪漁村當大學生村官時,發現村里的疍家女人很會唱漁歌,于是,她組織成立了“疍家漁歌協會”,帶著疍家女人們到文昌、三亞去賽歌。

      和韓春艷走在風災印跡依然明顯的鋪前鎮,她和每個路過的人笑著打招呼,家長里短地問候著,看得出,她已經和這片土地、人民融在了一起。有了韓春艷這樣的基層干部,相信鋪前鎮能迅速恢復正常的生活、生產秩序,歡快動人的疍家漁歌又將再次唱響。

    ?

    ?

    相關鏈接:

    海南省委宣傳部組織媒體負責人深入文昌災區調研
    “威馬遜”無情人間有愛 半月來各界愛心匯聚文昌災區
    文昌小伙患障礙性貧血 盼5位好心人獻O型血小板
    陳楚生向文昌馮坡鎮捐贈百臺發電機
    文昌市錦山鎮順發養豬場自救自清水道自架電線

    ?

    相關鏈接:
    文昌市錦山鎮順發養豬場自救自清水道自架電線
    陳楚生向文昌馮坡鎮捐贈百臺發電機
    文昌小伙患障礙性貧血 盼5位好心人獻O型血小板
    “威馬遜”無情人間有愛 半月來各界愛心匯聚文昌災區
    海南省委宣傳部組織媒體負責人深入文昌災區調研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范南虹 王劍] [編輯:楊雨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