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應急體系、科學的救災舉措,在與災難抗爭中不斷進步
????90多位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覆蓋整個災區422個抽樣點,總行程2萬多公里,歷時80多個小時……
????7日,中國地震局正式發布《魯甸6.5級地震烈度分布圖》,全面完成了本次地震的烈度調查與評定工作。
????“此次地震烈度分布圖的發布,比汶川地震早了數十天,比去年蘆山地震也提前2天。”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應急處副處長李洋說,魯甸的救援安置工作因此更加科學有效。
????從汶川、玉樹到蘆山、魯甸……幾年間,每一次大災,都如一場大考,都是一次淬煉。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魯甸抗震救災以高效的應急體系、科學的救災舉措,彰顯著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前進步伐。
????中國式救援體系的能力和效率令世界刮目相看——
????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開始調動一切必要資源,政府、軍隊與社會力量等無縫銜接,呈現出較之以前更為成熟的救援流程與更加高效的協同模式。
????優化救援體系的另一個顯著特點,表現為以地方為主,進一步形成統一指揮體系,將各方救援力量納入,地方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救災需求,中央有關部門全力做好協調保障。
????美聯社報道稱,僅僅幾小時,食品、帳篷甚至4G通信網絡都送到了災區,一個迅速發展的中國正用痛苦的經驗和巨大的資源來應對眼前這場天災。
????先進的技術裝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武警部隊首次運用四旋翼無人機,對災區全貌及救援實況進行俯瞰拍攝,為救援工作提供高效準確的信息參考;首次大范圍搭建地震現場指揮調度平臺,使救援力量調度更加精準有序;自行式炊事車、應急通信衛星、應急通信車……高科技的應用,實現了以往“人海戰術”無法企及的目標。
????曾參與過汶川地震、彝良地震和蘆山地震疫情防控工作的云南省疾控中心主任陸林介紹,這一次災區的衛生疫情防控工作實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覆蓋和網格化管理。
????“具有專業檢測能力的防疫車直接到災區現場開展工作,使得監測手段和檢測能力明顯提高。”陸林說。
????新的備災模式為救援和群眾轉移安置贏得了寶貴時間——
????魯甸地震后10分鐘,云南省民政廳向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和曲靖市的救災物資儲備庫同時發出調撥指令。當晚,部分物資運抵災區。
????“調運物資的速度更加快捷,是此次救災工作的一大特點。”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龐陳敏說,救災物資儲備點距離災區越近,越能保障救災物資及時調運到位,以最快速度保障受災群眾的生活。
????“這得益于國家綜合性投入的加大和體系機制的完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谷長嶺說。
????社會組織參與救災更加專業有序——
????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對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魯甸地震災區抗震救災工作進行專門部署。
????進入災區的社會救援組織,運用專業知識、設備和人力,統一有序地參與到抗震救災中。
????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負責人郝南認為,民間組織的目標就是協助配合政府,關注政府顧及不到的一些方面。
????在魯甸災區,中國紅十字會(云南)大眾衛生救援隊的隊員們忙著搭建簡易廁所。一個個占地約1.5平方米、高約2米的簡易密閉廁所,解決了災區群眾和救援人員“方便”的問題,更可以有效避免疾病傳播,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專業救援隊伍負責災區廁所搭建,這是在經歷多次災難考驗后收獲的寶貴經驗。
????全社會面對大災時愈發從容、自信、理性——
????人們心系災區同胞的安危,為魯甸加油,為生命祈禱。根據以往地震災害的救援經驗,越來越多的人懂得,僅憑“一腔熱血”蜂擁至災區,可能事與愿違。互聯網上,網友們探討在地震中如何自救,如何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疏導。媒體上,對救援進展的高度關注中,多了一些對防震減災的深入思考。
????“盡管歷次地震都帶來嚴重死傷,但人們也看到了國家越來越強大的救援能力,看到了黨和政府不斷提升的執政能力。”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認為,這種成熟理性的心態,來自于人民對黨和國家的信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