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因當時的民族沖突而產生過不少抗戰英雄,他們立馬橫刀,為那時的民族矛盾而沖鋒陷陣,名垂青史。然而在民族不斷融合的大進程背景下,令歷史感激至今的,是那些為民族交流、為促進交融而做出了和平貢獻的人物,他們那些舉止平和、化成天下的溝通方法,潤物細無聲地惠及了各族人民、惠及到千年之后的今天。
靠刀劍廝殺都難以解決的紛爭,也許靠一條絲綢之路、一段茶馬古道、一次成功的聯姻,就緩解了血光之災的態勢,就軟化了血脈賁張的敵視。用和平團結民族,比用武力征服民族,更為英雄。
讓生活在這個國土上的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這才是一個國家存在的根本目的,所以中國的儒家信奉:“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這是出自《大學》中的話,儒家文化認為,沒有人的存在,何來土的必要?疆域,是為護民而存在。
正如《荀子》中所說:“民齊者強,民不齊者弱。”人民齊心協力就強大,人民不齊心就弱小。所以,對民眾的共同愛護、和平守護,是歷代政府的治國之要;而每個國民的愛國之情,就體現為與各民族友好相處的同胞之情。
因此,愛護同胞手足,守護民族團結,就是愛護國家安定,就是守護家園興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