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的產生,均有嚴格程序。但是,這樣的頭銜在昆山當地,有時卻成為禮物和獎品。
最新一期的《中國經濟周刊》在刊文反思昆山粉塵爆炸事件時,講到一個細節,昆山市招商中心相關負責人在其編寫的《昆山招商引資之路》培訓教材中提到了一條令人“耳目一新”的“先進經驗”:“去南京、北京爭取勞模指標,送給來投資的老板,國家、省里的名額不夠,就評縣級勞模,兩年一屆50個,50個不夠,就100個,還不夠,就200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也送給他們一些……”
這個細節中的一個“送”字,道出了所謂“招商模式”背后的種種不堪。在一些糊涂的基層官員看來,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可以作為政治榮譽賜予他們喜歡的人,可以作為獎品發放;受之者可能也糊涂地認為,有了代表委員的頭銜,可以增加政治特權。昆山粉塵爆炸案的巨響,粉碎了這種幻覺。至少我們不相信,如果有委員代表涉案,他會因此被減輕罪責和處罰。
人大代表的產生,有嚴格程序。但是,這樣的頭銜在昆山當地,有時卻成為禮物和獎品,個中緣由和后果,讓人恐懼。
首先,地方人大何以如此容易被人為利用?答案只在于,這些地方的人大沒有認真履行其法定權力。這樣做的結果相當嚴重:難以想象,它們如何代表人民監督地方“一府兩院”的工作。地方人大作為民意機構,無法反映社情民意時,實際與地方人民群眾脫離了血肉聯系,是在“自娛自樂”。
其次,受之者為何樂于接受這種“榮譽”?根據法律,代表的職責其實是相當重大的,不能履職就是失職。而當它只是被當成一種“政治榮譽”時,受之者顯然不會想到其應該履行的法定職責,而是把它切換為取信商業伙伴的牌坊和談判籌碼,甚至成為違法違規的政治保護色。這種錦上添花的頭銜何樂而不為?
短期內,通過這種“送”的手段,弱化人大以及政協對地方政務的監督,可以使境內外資本蜂擁而入,造就“百強縣之首”的奇跡,當地群眾可以獲得一些經濟利益,主政官員也可以憑政績升遷。然而,一聲“巨響”,把這一切打回原形。
“招商模式”中那些無底線迎合資本的做法應盡快摒棄。罔顧法治、罔顧環境保護與人民健康的發展模式,已經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