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寺廟商業化是本難念的經寺廟商業化是本難念的經
來源: 紅網 作者:謝偉鋒 時間:2014-08-19 10:15
15日上午,記者在千年古剎盤龍寺看到:山門緊閉,游客因無法進入寺院,在寺外徘徊。院僧人在盤龍寺大門口張貼出一張告示,告示說,因晉寧縣及晉城鎮政府對盤龍寺提檔升格,要將盤龍寺商業化、公司化,擾亂了盤龍寺的正常秩序,今寺院決定,暫關山門、閉門清修。(8月16日云南網)
盤龍寺拒絕當地政府的商業化和公司化請求,從而閉門謝客,這引來不少人的點贊。“佛門清修之地,豈容外人隨意侵擾”,如此具有古樸主義的擁躉不在少數。然而在信息量并不大的新聞中,以及語焉不詳的雙方之辭里,都很難解讀出盤龍寺拒絕商業化背后的脈絡走向。
寺廟商業化在外人看來,是件洪水猛獸的事情,然而再看多少名廟古剎,有的卻已在路上。吸引眾多游客和佛教信徒的北京戒臺寺和潭柘寺,是和某旅游股份公司存在“長期承包經營”關系,少林寺的“上市門”則惹得眾說紛紜。這種現象,剛開始是源于名廟古剎的馬太效應,但現在卻有蔓延之勢。
其實,寺廟渴望絕對的零商業化,在現代發展大潮流來看,則更像是一種愿景。寺廟作為社會活動的一種平臺,必不可少地要進行貨幣交流。不管是象征性的門票,還是傳統意義上的香火錢,再或者是在家修行者的生活支出,以及更為現實的修葺、維持等費用,恐怕都免不了要和“銅臭”打打交道。
正所謂大隱隱于市。如果視商業化如糞土,很可能要陷入自己人為制造的孤島,這其中最為關鍵點就是“度”,如果只是打著商業化的旗子來斂財,恐怕就是天怒人怨。另外,得體的商業化,并非就是邏輯上的只和錢打交道,而是通過品牌、知名度擴散,來服務更好的受眾群體。譬如筆者所在省的廬山東林寺,不僅有自己官網,最近住持的英文微博也上線。在現代理念下進行運作,在青燈古佛、木魚鐘聲中去紓解現代人類的城市郁結和人生苦惱,也算是種福祉所在。
當然,像盤龍寺一樣拒絕商業化的權力,恐怕當地政府也應該予以保留。其中官員一句“政府不會以任何形式收回或出賣盤龍寺”耐人尋味。政府拋出定心丸的同時,也同時拋出一個問題,就是寺廟這個東西,產權到底歸哪里?到底是國有、還是集體所有、還是行業協會,這在有些地方的確存在扯皮。把信息對稱了,厘清頭緒分清主次,那盤龍寺還會閉門謝客嗎?
湖北孝感有和尚來為保時捷開光,這般個體商業化讓很多網友不待見;然而延參法師登上綜藝節目,《繩命》大賣,則被大家認為是賣萌。其實角度不同,看到的商業化也不一樣。不傷害佛教的原教旨,讓佛教和社會相互適應,應該是最為折中的辦法。不過盤龍寺如何讀好商業化這個經,還是要以觀后效。
(編輯: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