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晚,家住海口市大坡鎮的八旬老人王祿盛在家里收拾衣物時,意外地發現一張1958年的定期存單。盡管已歷經半個多世紀,存單上的姓名及公章仍清晰可見,但它還能不能兌現,將以什么方式兌現,卻難倒了這位老人。
此事經報道后引起市民強烈關注,也引起海口農商銀行高度重視。23日上午,該行常務副行長岳劍鋒帶領工作人員,驅車輾轉70多公里,來到位于海口市瓊山區大坡鎮馬六村王祿盛老人的家。
出自56年前的存單
是現金還是實物引質疑
王祿盛如今已是一名85歲的老人,據他回憶,在1958年存錢之前,他在當時的瓊山縣大坡鄉馬六村,和生產隊的鄉親們一起干農活,掙工分,每天的收入在1-2毛錢上下。為了增加收入,王祿盛還自己種一些蔬菜,挑著擔子售賣。由于他個人的節儉,在那個年代,他在結婚前,就攢下了233.33元的“巨款”,于1958年6月26日,在“瓊山縣大坡鄉鐘稅農業社信用部”存了3年的定期。但后來卻忘記了這張存單的存在,直到今年8月20日晚上王祿盛在收拾舊衣柜時,才發現這張已經跨越半個多世紀,自己早已忘卻的存單。
8月21日,記者隨王祿盛的兒子先后走了海口農商銀行白石溪支行、大坡支行,工作人員表示,將進一步查找底單,對上帳后才能為其兌現。
“如果確實是現金存單無誤,我們馬上兌付。”23日上午,海口農商銀行常務副行長岳劍鋒說,銀行已經找到一張底單,但是和王祿盛手中的存單一樣,兩張單據都有清晰的“青苗”字樣,所以還不能證實,王祿盛當時存的是現金。
岳劍鋒解釋說,在1958年,雞蛋才2分錢一個,而王祿盛作為一個農民,能存200多元基本是不可能的。銀行工作人員走訪很多老人,得出推斷,王祿盛當年很有可能是以實物入社,接近類似入股的方式,拿到的這張存單。而當年支付的實物,則很有可能是糧食、耕牛、柴刀或地里正在生長的青苗。
銀行兌付遭婉拒
老人子女想自行收藏
23日下午14時許,岳劍鋒一行來到王祿盛老人家。
盡管已是85歲高齡,王祿盛身體仍然十分健壯,他堅持認為,自己當年在“瓊山縣大坡鄉鐘稅農業社信用部”存的是233.33元現金,而不是其他物品。存單上也明確顯示為“存入人民幣”字樣,至于存單號碼處為何寫著“青苗”二字,王祿盛表示不清楚。
王祿盛強調,當時物資匱乏,人們生活確實普遍貧困,但他辛苦種田、打零工、賣菜多年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這些錢都是干干凈凈,沒有任何問題的。
對此,岳劍鋒表示,根據核算,如果兌付這張存單,王祿盛可連本帶利一共獲得600多元,銀行還要進一步核實存入情況。他提出,在事情不明了的情況下,海口農商行從了卻老人心愿出發,愿意以一定的現金來暫時兌付這張存單,等待調查清楚后,再來以實際利息進行結算。這一提法,卻遭到王家幾個子女的婉拒。
王祿盛兒子王綏親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家里也不缺這點錢,他們想把這張具有歷史意義的存單塑封保留下來,一代代地傳給后人,因為它見證了父親那一輩人辛勤勞作、省吃儉用的優良傳統。他本人也非常感謝省農信社這種負責任的做法,表示今后不僅自己的存款要繼續留在信用社,還要動員其他人把存款放在信用社,因為農信社是真正老百姓信得過、負責任的好銀行。
?
相關鏈接:
馬航370失蹤乘客銀行存款被盜案告破 嫌犯為內鬼?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