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飲食商會近日向“中國網事”記者提供的一份清單顯示,當地餐飲業稅費有50項,稅費總額約占企業營業收入的12.5%,而且銀行卡刷卡手續費也與珠寶金飾執行同一標準。“相當于顧客點一只雞,在享用前,雞的一條腿已被稅費吃掉了!”(8月25日《深圳特區報》)
十分形象的一條“雞腿”,啃出餐飲業高稅負的“苦滋味”。在公款滋潤餐飲業的“舊常態”下,稅負問題掩蓋于“三公”消費之中,餐飲企業可以轉嫁到公款消費者頭上,或不覺得“很沉重”。當中國餐飲業告別公款消費賺錢時代,依然承載“高稅負”,多少有點“小馬拉大車”的感覺。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包括餐飲在內的服務業將大有作為。剛剛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升至46.6%,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54.4%。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李富有認為,這些數據預示著,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增長速度在加快,做物流、商貿、餐飲等小生意賺大錢的機會才剛剛到來。
“雞腿”的稅負,“雞肋”的餐飲。“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滿足人的食欲,更承載著很多人的生計,甚至是夢想。餐飲業是小微企業的重要成員之一,不能因為稅負而拖了小生意賺大錢的“后腿”,而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作用與潛能巨大。
“企”之不存,“稅”將焉附。科學合理的減稅,是給企業及納稅人政策性注入“經濟血液”,滿足其生存與發展所需,讓他們有動力有能力參與市場競爭,抗拒市場風險,更有利于“市場決定性作用”的發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