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安全委員會9日公布的空難調查報告中附加的墜機現場照片。
空難調查報告中標出的殘骸“外傷”。
空難調查報告稱,事發時MH17附近還有3架客機。
“馬航MH17空中解體,很有可能是由大量來自外部的高能物體穿透飛機,令飛機結構損壞而導致”。當地時間9日上午10時,在震驚世界的馬航MH17空難事發近兩個月后,荷蘭安全委員會公布了對這起空難的首份調查報告,并初步得出以上結論。
報告指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起空難與技術故障或機組人員操作失誤有關。
客機失聯前一切正常
按國際民航組織規定,空難初步調查報告一般在空難后30天內發布,但因事發地點烏克蘭東部此前戰事不斷,報告一推再推。在這份報告中,未提及導致空難的“高能物體”來自哪里,甚至沒提“導彈”一詞。
荷蘭安全委員會出臺的這份報告稱,黑匣子數據及來自空管部門的數據都表明,直到7月17日下午13時20分03秒,客機運轉一切正常,之后突然“終止”。調查人員聽取了駕駛艙語音記錄儀機組人員對話,也沒有任何發生技術故障或緊急狀況的跡象。同時,駕駛艙內也沒有任何警告聲。報告稱,飛行數據記錄儀也沒有任何警告記錄,發動機參數一切正常。空管部門也證實,機組人員沒有發出任何緊急呼救。而維修記錄也表明,客機起飛時狀況良好,沒有任何故障。
現場不安全只能看照片
對于客機解體的原因,報告認為,從機身和駕駛艙殘骸來看,飛機遭到的損害符合“大量來自外部的高能物體穿透飛機”的猜測。報告認為,這破壞了飛機結構完整性,從而導致飛機空中解體。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黑匣子數據突然終止、客機同時也與空管失去聯系并從雷達中消失。
曾代理過多起空難訴訟的律師郝俊波對新京報記者介紹,對空難調查,專家應去現場看殘骸如何分布。最好把殘骸一片片拼起來,這樣就可以看出爆炸部位發生在哪里,爆炸是什么形狀。
但是,由于馬航墜機現場附近烏政府軍和民間武裝一直沖突不斷,調查人員沒能赴現場,而是通過現場照片進行分析。
荷蘭安全委員會也承認,對殘骸的分析仍不夠全面。該委員會在報告中稱,目前調查團隊沒有機會復原客機殘骸進行檢驗,但從殘骸圖片看,其受損情況與被高能物體刺穿一致。
另有三架客機也很危險
報告也披露了來自事發當時空域的情況。
空管數據顯示,在空難發生時,有另外三架飛機飛過同一片管制空域,兩架向東,一架向西,其中最近的一架飛機離MH17只有大約30公里。據悉,報告草案此前已經被送交給參與此次事故調查的各國派遣代表手里,包括馬來西亞、烏克蘭、俄羅斯、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