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叫我們不要上班
“我們不想退,45歲就退了,講出去好難聽啊。”時至今日,回憶起被說服退養的那一幕,七里店街道辦工作人員劉明仍然心有不甘。
退養人員,正是陳景云“吃空餉”人員名單中的一個類別。其實,退養現象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曾出現,絕非零陵區“專利”。
2003年,劉明45歲,距退休還有15年。一天,街道辦領導告訴他可以不上班了,讓年輕人來上,“45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卻叫我不要干了”。
七里店街道辦另有兩名工作人員稱,他們退養是在48歲。所有受訪退養人員均證實,當時不用寫任何申請,領導主動找他們談話,“領導說行就行了”。
“我們不可能硬要上班,肯定要服從安排。我們不可能賴在單位說:‘我要上班,領導為什么不叫我上班?’當時我們也沒這么說。”七里店街道辦一名退養人員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坦言,“如果我們這么說了,單位領導肯定對我們有看法。”
他們加入了退養人員的隊伍。每天,他們不用去上班,但銀行卡仍可收到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資,只是少了下鄉補貼等補助。一些人則在當地做起了生意。
當時他們難以想到,在后來全國不少地方治理吃空餉的行動中,離崗退養人員均被列入治理范圍。而今年,作為“在編不在崗”人員,他們全部被通知回單位上班。
劉明退養前后,2003年,恰逢陳景云調入七里店街道辦任職。4年后,“改非”的命運落在了正科級干部陳景云的身上。陳景云也成為日后自己舉報“吃空餉”群體中的一員。
那年,陳景云45歲。“改非”次日,他依舊早上8點來到街道辦,但感覺已經不一樣,“大家對我很客氣,就像對客人一樣。”
他回憶,有人來單位辦事,不知情的同事說“這事要找陳書記”,一旁馬上有人說“他已經‘改非’了”。于是,陳景云的事情漸漸少了起來。
如果列席一些會議,陳景云也不太敢發表意見了。他隱約意識到,自己不是領導,能夠被通知來開會,已經是現任領導對自己的一種禮貌。
從心態邊緣化,到逐漸不來上班,這被認為是官場的一種潛規則。永州市多名受訪“改非”干部、人社系統官員均向記者證實,干部“改非”后,很少有領導專門通知其不用上班,但大多不會分配具體的工作。
前述官員表示,事實上,一些現任領導未必希望在單位看到“改非”干部,“去上班了,現任領導會認為你有意見;不去上班,某種意義上,還被看作是對領導的支持。”
“我打破不了這個潛規則,這是一個組織。”陳景云有些無奈,官場“設計”的流程,把他推向了曾經舉報的“吃空餉”的大軍之中。2007年以來,雖沒有上班,但他每月依然可以收到兩三千元工資、補助。
相比較而言,永州市另一區縣的干部張德更幸運一些。“改非”后,這位副職領導級別提了一級,由副科變為正科,成為主任科員,工資是每月3000多元。
這樣的待遇不算最好的。張德告訴記者,在一些地方,干部“改非”后,還可能會被安排到國企擔任老總,領原單位、國企的雙份工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