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6日電 封建土地制度是造成農民貧窮和農業生產落后的總根源,新中國成立時,全國還有2/3的地區存在著封建土地制度。為了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1950年6月3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作為實行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據。全國新解放區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從1950年冬季起,有領導、有步驟、分階段地展開。
土地改革的總路線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經過發動群眾,劃分階級,沒收、征收和分配土地財產,進行復查和動員生產等步驟。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及臺灣省外,廣大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整個土地改革中,約7億畝的土地分給了約3億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免除了農民高達3000萬噸以上糧食的地租,獲得經濟利益的農民約占農業人口的60%到70%。
土地改革在全國的基本完成,從根本上鏟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村經濟的大發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大提高,為新中國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掃清了障礙。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反對封建主義斗爭的歷史性標志,它為新中國的經濟恢復發展與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
?
?
相關鏈接:
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筑夢中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