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丑聞
諾獎大熱涉造假自殺
學術競爭催生“歪道”
相較于中村的批評,在國際上對日本科研界聲譽造成更重大打擊的是今年8月發生小保方晴子學術造假事件。該事件成為繼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造假事件后,國際科學界最大的丑聞。
事情緣起于今年1月,日本“美女研究員”小保方晴子在英國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具有突破性的干細胞研究論文,一時名聲大噪,甚至被追捧為有望沖擊諾貝爾獎的“日本居里夫人”。
但是,小保方晴子的論文很快引起涉嫌造假的質疑。4月9日,小保方晴子召開新聞發布會,承認自己“疏忽大意、學業不精、不成熟”?!蹲匀弧吩?月2日宣布撤回這兩篇論文,小保方晴子也身陷學術不端的審查風波。
8月5日,造假的另一關鍵人物——小保方晴子的導師、日理化學研究所發生與再生科學綜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笹井芳樹在位于神戶市的研究中心內自縊身亡。
笹井自殺悲劇也引起了日本對科學界存在問題的深刻反思。
有日本媒體指出,笹井的悲劇與日本科研界競爭激烈,科研人員急于出成果的浮躁心態有關。分析人士稱,自從2012年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教授因為IPS細胞的研究成功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后,日本全國的關注度都集中在山中教授身上。作為同一領域的重要專家,笹井倍感壓力。為了對抗山中教授,理化學研究所就決定推出小保方的美女科學家路線,導師笹井在背后護航。此外,理化學研究所內也有競爭,沒有一定的成果就會削減研究經費。
事實上,小保方晴子造假丑聞爆發后,日本對科研道德問題進行整頓數月以來,連山中也受到了牽連。
4月28日,山中亦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他人對其于2000年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實驗數據的質疑。但他否認存在捏造行為,并表示論文結論可信。
五大隱憂 成日本“諾獎”瓶頸
隱憂一:中美韓“夾擊” 日企競爭力下降
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例,近年來,日本制造商在美國蘋果公司、韓國三星公司以及后起之秀中國手機(小米)和平板電腦制造商的“夾擊”下,被逼得在國際市場上幾乎無立足之地。
而在環保產品例如儲蓄電池和太陽能板等傳統上一直是日企稱霸,中國和韓國企業的市場份額也超過了日本企業。
由各行各業代表組成的產業競爭委員會經過一段時間調查后特別指出,日本高校的低教學標準是導致日本產業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隱憂二:政府削減撥款 制約高??蒲邪l展
根據英國《泰晤士報》發布的2013-2014年高等教育調查顯示,只有兩間日本高校躋身全球百強高校榜。更令人驚訝的是,同期發布的亞洲百強高校榜,日本也只有兩間高等學府亞洲十強,其他十強高校有3間來自韓國、兩間來自中國內地、兩間來自中國香港,一間來自新加坡。
對此,安倍政府提出要在2020年前讓日本10間高校躋身世界百強的要求。但是,日本高校目前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政府撥款削減,使得實現這個目標愈發艱難。
統計數據顯示,在28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當中,政府對高校的財政撥款日本排在倒數第二位。
無論是在美國、歐洲,以及許多亞洲新興國家,它們的高校都享有政府財政撥款,以及來自企業、基金會和私人的捐款。相較而言,日本高校在財政方面顯得相當窘迫。不僅政府撥款有限,私人捐贈金額也遠遠比不上歐美一些著名高校。
有限的資金約束了高校改善其教育和科研環境的能力,結果就是高校國際競爭力的下降。
隱憂三:經費緊收入降 低薪致人才外流
近年來,由于經濟持續低迷,政府大幅削減對學術機構的財政撥款,限制科研人員的學術經費和薪水,使得日本很多高校和研究所留不住一流的科研人員。
統計數據顯示,自2007年以來,日本政府削減對高校的財政撥款,累積削減總額達5億英鎊,日本幾乎所有高校和研究所都受到影響。
一方面,日本學術機構經費緊張、捉襟見肘,很難吸引海外人才前來日本從事科研工作。在中村看來,這導致日本的企業缺乏國際視野,跟不上全球化的步伐,因此近年來在手機、電視機、半導體和太陽能板等傳統領先領域,逐漸落后于中國、美國等國企業。
另一方面,很多外國的高校和學術機構積極從日本招攬優秀的科研人才,并以豐厚的經費支持和薪水,以及優越的科研環境作為“招才法寶”,很多日本科研人員因此選擇離開日本,到海外繼續科研工作。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