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截圖
原標題:大氣污染研究者:古今霾不是一回事
近日有媒體援引古代氣象志為霧霾尋找歷史依據,認為可以追溯到元代。
近日封鎖北京上空的霧霾天氣,讓眾多當地網友陷入對生存環境的憂慮之中,紛紛為自己的健康尋找解決途徑———口罩和空氣凈化器。這更激發了不少人的創作熱情,成為互聯網攝影師和打油詩的題材。
為此,人們都在期待著一場猛烈的風降臨京城,終結霧霾的影響。而在這樣一場有關空氣質量的討論中,有媒體援引古代氣象志為霧霾尋找歷史依據,認為“自古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而到了明代“每隔幾年便會光臨京城一次”。這篇文章給不少網友造成一種印象,即是對人類活動影響的“開脫”。
對此,南都記者采訪到的氣象專家認為,現代的灰霾和古代有關霾的記載不是一回事,需要作概念區分。
媒體:古代霾已多,有些還沒記錄
根據爭議文章提供的說法,霧霾產生的原理很復雜,但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北京地處北方,氣候干燥,距沙漠較近,從歷史上看,霾災比較頻繁,最早的記錄可溯至元代。文章援引《元史》的記載稱,1329年陰歷三月,由于前年冬天沒下雪,春天又乏雨水,導致“雨土,霾”。
文章提及明代相關的記載更多,其中在1481年,由于降雨少,“連日狂風大作,塵霾蔽空”。1485年,旱荒使近京饑民擁入京城求食,城內經??耧L大作,史書上稱“風霾累日”。1493年,“京師雨霾”,1497年,“京師去冬恒燠無雪,今春狂風陰霾”。1498年,“四月丁亥,京師風霾連日不止”。1504年,通州區出現了“春二月,常風霾蔽日”。1506年,通州城“十月,霾霧四塞”。1510年,北京城“今春以來,風霾屢作”。1516年,海淀區“冬無瑞雪,春有風霾”。1548年,“正月,京師大風霾”……
文章的作者還提醒,古人相關記載并不全面,由于缺乏科學的觀測手段,所以對霾的大小、濃度等只能憑感覺,且古人只記錄成災的,對沒有造成災害的霧霾往往忽略。
作者認為,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元代以前北京地處邊關,所以氣候、環境、商業等細節,史書往往闕載;其次,元代以前北京城市規模較小,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建筑物增加,空氣流動速度下降,霧霾發生的幾率相應提高;最后,明代后期正逢小冰河期,北方氣候變冷,降水減少,利于霧霾天氣形成。
這篇文章傳開后,結合一些網站在轉載時制作了類似“北京元代就有霧霾,明代已嚴重到每隔幾年就發作一次”的標題,被網友認為有給人造成錯覺之嫌,即今日霧霾天“自古有之”。
有網友對此調侃,“這跟今天的霧霾真是一回事嗎?我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p>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