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今霾含更多人類活動排放物
對于這一問題,暨南大學大氣環境安全與污染控制研究所二級教授吳兌認為,這里面有個常識性的問題要進行區分,即“霧”和“霾”并不是一回事,它們是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霧”是水汽飽和之后凝結形成的,是由水汽或冰晶組成的;“霾”則是由氣溶膠粒子形成的,這種氣溶膠粒子可能來自于自然界的沙塵等,也可能由人類活動所排放,構成較為復雜。這與前述文章作者的觀點相同。
吳兌認為,早期的霾是一種自然現象。今天的霾則是“灰霾”。他將史籍中有關于霾的記載,比前述文章的作者更向前追溯了兩三千年。他說,《詩經·邶風·終風》里就有“終風且暴”、“終風且霾”等詩句,這里說的是“大風吹起了塵土”,而“霾”字的古義就是塵。
當時,這一現象在陜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區并不少見,均為現代天氣現象“霾”的前身。
不過吳兌認為,近幾年頻繁現身的霾則是“灰霾”,較古時的霾含有更多的人類活動排放物,如硫酸鹽、硝酸鹽、有機化合物等。吳兌介紹,比如在2013年1月,北京有27天都是灰霾天氣。在這27天里,只有兩個半小時存在過霧。可見我們平常所說的“霧霾”天氣,實際上大多時候都是灰霾天氣。
事實上,現在的灰霾天氣越來越頻繁地與人類工業化活動分不開。吳兌1951年出生于北京,他記憶中的北京并無現在這樣的空氣污染狀況。
“戴口罩不能起很大作用”
北京市民白先生記憶中的北京較早時也是藍天白云,“大概在2012年左右,感覺到不一樣了,總能看到樓道里彌漫著灰蒙蒙的煙”。
白先生現在居住和工作都在京郊,去公司的路上基本不堵車,但10月8日那天因為灰霾天,很多同事和領導都因堵車遲到。白先生現供職于一家大型制造業工廠,他說,因治理灰霾,他們公司已接到上級通知,要求減產。此外,周圍還有很多廠都已停止生產。
一名在北京灰霾中穿行的人向南都記者描述灰霾天稱,滿大街的人都戴著厚厚的口罩,“就像帶著一個豬鼻子似的,很搞笑。”吳兌上周去北京開會時也碰上了灰霾天,這并沒有給他帶來過多的憂慮。吳稱,灰霾天確實會給人的呼吸道帶來一定影響,但是人體自身也有防護功能。他說,在灰霾天中戴口罩還是會吸入大量微小顆粒,不能起到很大作用。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