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電視上頻繁見到一則公益廣告,內容是兩只憨態可掬的卡通大熊貓在出國旅行時做出的種種不文明行為:占著公園的長椅躺下睡覺,亂丟垃圾,走在路上旁若無人,亂涂亂畫“到此一游”,甚至隨地小便。總之,近年來國內游客在國外備受詬病的那些陋習,全都由熊貓來“代言”了。看的時候便橫豎覺得別扭。許是意識到不妥了吧,現在這則廣告被撤掉了,饒是如此,仍然如鯁在喉。用熊貓來“代人受過”,不僅不妥,而且非常不妥,極其不妥。
眾所周知,大熊貓是我們的國寶,也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著名品牌。熊貓在地球上至少已經生存了800萬年,比已知的人類歷史還早400多萬年,所以它還有“活化石”之譽。然而,它卻是在19世紀后半葉才被世人所真正認識。所謂真正認識,就是作為新物種進入動物分類序列。有人考證,公元685年武則天就曾將兩只大熊貓贈送給日本的天武天皇。我沒看到這段史料的原始出處,但是想來,即便如此,那種贈送與今天的同類行為也不可同日而語。一個是它那時肯定不叫熊貓,因為史書上叫貔、白羆、貉、貘的都有;再一個是它肯定沒有今天這么寶貝。而從熊貓真正被認識那時起,這個有著圓圓臉頰、大大黑眼圈、蓬松黑白毛皮、胖嘟嘟身體、以標志性內八字慢吞吞行走且只是青睞竹子的家伙,就漸漸成為了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有報道說,二戰期間倫敦動物園有一只叫做“明”的大熊貓,在德機的轟炸下表現鎮定,玩耍自如,成為倫敦市民心目中的戰時英雄。至于在戰爭最嚴酷的時候,報紙仍然報道它的生活。
在今天,通過熊貓傳遞出的,是中國人民的友好形象。它早已是文明使者的化身。早些年的“熊貓外交”,稍有點兒年紀的人都會記得。尤其在中美關系打破堅冰的1972年,尼克松總統首次訪華,我國政府將大熊貓“玲玲”和“興興”贈送給美國人民。那一年,甚至被美國定為“大熊貓年”。此后,我國贈送某個國家大熊貓,不啻于一種極高的外交禮遇,因之誕生了許多趣聞佳話。而大熊貓所到之處,也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往往是當地動物園最亮麗的景觀。大熊貓媽媽的生育可以是熱點新聞,給大熊貓寶寶取名可以牽動眾多孩子和家長的心,大熊貓的生日慶祝往往是動物園的特別活動。并且,世界人民對大熊貓的關注,已然超越了關注珍稀動物的范疇,引發了更多的“老外”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興趣。正如外媒所評價,“熊貓外交”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推行軟實力的一種方式,也是中國外交逐步走向自信成熟的一個見證。
大熊貓憨態可掬、性情溫順,的確是作為親善大使的不二佳選。前幾年上海有個電視節目主持人還主張把它作為我們的圖騰,而沸沸揚揚于一時呢。這種想法雖然比較幼稚,但他主張的理由,則完全從熊貓的形象出發。在他看來,在世界各地說起中國,很多人能自然而然地會想起熊貓,重要的是熊貓“基本上沒有任何負面的聯想”。大熊貓是這樣的可愛,我們的公益廣告制作者,卻何以忍心把“不文明”強加到它的頭上?這則撤了,該撤,但這是一個教訓,必須吸取。教訓之一,就是今后在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應該無比愛惜熊貓的形象,而不要對它哪怕是有丁點兒的傷害。況且,不要說讓熊貓“代人受過”,讓任何動物這樣都不妥。不文明的行為是人干出來的,人就要勇于面對,勇于承擔。要暴露國人在境外旅游時的不文明行為,用個卡通人物難道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