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0月27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晶晶)在海口市210萬常住人口中,有8.98萬殘疾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由于身體條件的限制,工作競爭能力受限,經濟收入和生活條件較社會平均水平低。為了改善殘疾群眾的就業及生活困境,近年來,海口市政府高度重視,有關部門從政策、資金等多方面給予扶助,使他們能夠自食其力,有尊嚴地生活下去。
鋪設平臺 增加殘疾人就業渠道
10月21日上午11點,海甸島劉一手火鍋店里,十幾名服務員正在安靜地做著午餐準備,他們不時用手語交談著。這些服務員中的一部分是聾啞人,今年4月,通過市殘聯的統一培訓,52名聾啞人走上了餐飲服務行業。
“您可以用桌上的心形服務牌告訴服務員您的需要。”服務員周安娜比劃著告訴記者,自己非常珍惜這樣的工作機會,雖然不能和顧客交談,但是她總是認真觀察顧客們的需要。同時,顧客對這里的服務員們也非常有耐心,即使有時候沒有第一時間回應顧客的需要,大家也非常善意的選擇包容。
將殘疾人引進餐飲行業只是海口市近年來拓寬殘疾人就業的其中一項舉措,為幫更多殘疾人解決就業問題,海口廣泛與用人單位溝通協調,開拓殘疾人“專崗”。 2011年至2013年,利用市人才市場舉辦了6場次殘疾人就業招聘會,組織全市135家企業單位進行招聘,提供了380個工作崗位,1200名農村殘疾人參加招聘會,260名殘疾人與用人單位達成協議實現就業,就業的崗位包括財會、倉管、文員、電工、電焊、汽配、衛生、安保、餐飲服務、家政,印刷、醫藥等。此外,椰樹集團、英利能源公司、淘寶網、重慶劉一手火鍋、省福利彩票管理中心等愛心單位也紛紛為海口殘疾人提供了數百個就業崗位。
同時,海口對肓人按摩、車輛維修、服裝制作、家電維修、電工電焊、計算機應用、美容美發等項目相繼組織了技能培訓,2011至2013年,我市共有270名農村殘疾人或殘疾人親屬在鎮、村二級殘聯從事專職委員工作,這些措施都促進了殘疾人就業。
資金扶持 鼓勵殘疾人創業致富
演豐鎮蘇民村的梁振武今年40歲了,他兩歲時右手被蛇咬傷導致肢體殘疾,多年來一直靠著為村民挖井為生,一家四口生活艱難。“我很想學點養豬、種植的技術,像別人一樣有自己的產業,可哪有錢呀!”梁振武沒有想到,他的愿望在2012年變成了現實。
了解到他的實際情況,省殘聯當年首次給予他3萬元資金,扶持其開辦養豬場。梁振武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他勤勞肯干,每年出欄的豬達到300多頭,有了利潤,他不斷擴大規模,又種了10多畝檳榔,每年純利潤超過10多萬元,生活開始走向小康。今年臺風中,梁振武的豬場和檳榔樹都受了災,為了幫助他渡過難關,省、市、區殘聯先后扶持他7萬元。21日,梁振武高興地告訴記者,自己剛剛賣了200多頭豬,現在正打算改善一下豬場環境,接下來還要多樣兩個品種的種豬。
近3年來,全省像梁振武一樣獲得創業扶持的農村貧困殘疾人共有1400戶,另有800戶城鎮殘疾人也實現了個體就業。同時,海口至2013年底,已建成5個農村殘疾人扶貧基地,3年來投入資金230萬元,安排和輻射帶動300人(戶)殘疾人或殘疾人親屬發展生產,實現就業。此外,海口還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殘疾人就業、生活、補貼、教育等政策、措施、方案,為殘疾群眾脫貧提供有效的保障。
住房社保 不讓殘疾家庭因殘致貧
家住演豐鎮演東村的符紅仔今年33歲,大約20年前因發燒導致精神失常,經常無故吼叫、摔東西,為了不給他人帶來傷害,其家人長期把他關在家中。由于符紅仔沒有勞動能力,他的病給幾乎拖垮了這個以務農為生的家庭。
“原來是瓦房,屋頂一直都是漏的,常年潮濕,發霉,有時候屋子里的水都能漫到小腿。”符紅仔的親戚蔡運雄說,2011年,政府對他家進行了危房改造,總共補貼了5萬元,所以才有了現在這棟整潔的兩層小磚房。殘聯的專職委員每個月都會送665元的生活補助給符紅仔,基本上夠他的生活費。另外還有每年700元的藥物維持治療和4000元的住院康復治療補貼,年節期間的慰問,這兩年日子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了解,從2011年起,海口已為501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實施危房改造,為180多戶農村貧困殘疾人進行無障礙改造,直接受益殘疾人達1000多人。同時,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也在逐漸完善,至2013年底,我市共有7301名農村殘疾人納入低保范圍,每人每月享受360元低保補助。將農村殘疾全部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范圍,對農村一、二級殘疾人、低保殘疾人參加城鄉醫療保險繳費個人實行全免,輕度殘疾人實行費用減半。重度殘疾人、低保殘疾人住院看病實行零起付制度和重殘和低保農村殘疾人看病實行100%報銷制度。自2013年1月起,按305元/人/月的標準,對全市一級視力、肢體、智力、精神殘疾人實行補助,是全省實施重度殘疾人生活補助標準最高的城市。
另外,我市還通過“陽光助學工程”、殘疾人康復、“黨員扶殘溫暖同行”等一些列活動,讓農村殘疾人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
?
相關鏈接:
海口殘疾人多次申請低保未果,究竟群眾辦事有多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