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0月27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光明)行走在澄邁縣城鄉間,白發老者綻放的笑容,其樂融融的景象,是一道溫馨的風景。
2009年5月,澄邁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2012年11月22日,澄邁縣又被授予了“世界長壽之鄉”的匾牌和證書。由此,澄邁縣成為我國第一個經國際人口老齡化長壽化專家委員會確認的“世界長壽之鄉”。
“世界長壽之鄉”的澄邁樣本,有何獨特之處?近日記者在該縣采訪時了解到,該縣不僅成立了長壽研究會,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積極開展澄邁長壽工作研究,縣委縣政府還提出加快發展長壽產業的決定。
尊重愛老的長壽文化
老人的長壽離不了兒孫的孝敬和社會的尊重,清代《澄邁縣志》對澄邁義孝故事及當時政府實施的系列優養老人規例多有記載,澄邁的尊老傳統可謂源遠流長。
在澄邁縣,縣里主要領導“愛老”的故事也被廣泛頌揚。縣委書記楊思濤雖然公務繁忙,但仍能清楚地記得澄邁縣里居住著的不少老人的名字、生日、健康狀況和家庭狀況。他還經常登門為長壽老人祝壽,給他們送去溫暖和祝福。在澄邁,“愛老”的不僅僅是縣委書記,機關干部孫中積為了照顧母親,搬回鄉下與母親同吃同住;曾令學夫婦把一位與他們沒有血緣關系的90多歲老人,領回家悉心照料。
金江鎮黃竹村,3名村民自發出資開設了一個茶園———“長壽老爸茶園”。這里平時聚集的多是70歲以上的老人。老人們可以免費喝茶、吃點心、打牌或是聊天,并且隨時可以來。
茶園的管理人王良明告訴記者,妻子吳雪梅每日5點左右就來到茶館,開始燒水泡茶,衛生、服務等工作都是由她一人來做,但她沒有拿過一分錢。現在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有271位,只要是70歲以上的老人來老爸茶園喝茶都是免費的,并且隨時可以來。村民們自愿在茶園里做義工,為老人們燒水泡茶,不收一分錢。很多人聽說這個茶館為老人提供方便后,都來看望老人送來善款。
淳樸的民風,濃厚的孝道文化,是孕育澄邁長壽之鄉的重要因素。
率先安排高領補貼資金
2009年,澄邁縣領導在黃竹村調研時,百歲老人劉玉華提出最大的愿望是能“有飯吃,有茶喝,有戲看”,安度晚年。老人的愿望觸動了縣委、縣政府領導,縣里決心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為老人安度晚年助一臂之力。不久,該縣形成了五項關于高齡老人的專項決議,其中一項就是為8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長壽補助。對80-89周歲老人按每人每月120元的標準發放補助金;90-99周歲老人按每人每月300元的標準發放;百歲以上老人按不同年齡段每人每月發放800元-1500元。
澄邁的做法很快在全省推廣。我省已有海口、三亞、定安等16個市縣建立了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生活津貼制度,覆蓋率達到了88%。今年全省將普遍建立高齡老年人生活津貼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海南省老年生活保障體系。
澄邁縣委、縣政府還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老齡工作的意見》,把老齡工作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促進老齡事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意見》規定,80歲以上老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由縣政府負責買單;對持有《老年人優待證》的老年人免收普通門診掛號費,減免貧困老年人家庭病床出診費;縣內各旅游景點對60至64周歲的老年人,實行門票減半,對65周歲以上老年人實行門票全免;法律服務機構對7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提供法律咨詢。
加快發展長壽產業
為了使“長壽之鄉”的品牌造福當地父老鄉親,澄邁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深度挖掘富硒、生態、休閑等長壽元素,大力發展長壽食品、生態旅游、生態地產、休閑文化、康復康體等五大健康養老產業,滿足公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打造高水準的現代服務業”的促進經濟“提質增效”的發展方略。
澄邁縣長壽研究會會長王川信介紹,該縣福山、老城、橋頭、大豐等鄉鎮,是長壽老人集中的地方,這里的土地全是富硒的紅土地。可以說,這么多長壽老人是吃出了健康、吃出了長壽。澄邁是海南農業大縣,目前福山咖啡、澄邁福橙、澄邁福牛、橋頭地瓜等農產品,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精品。
該縣還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契機,大力促進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打造屬于長壽之鄉自己的“健康經”。
省老齡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民政廳廳長苗建中也表示,“世界長壽島”是海南繼國際旅游島之后又一張閃亮的名片。下一步海南將實施“世界長壽島”品牌戰略,大力發展健康養生服務業,打造精品旅游景點和路線。豐富養老服務產品,健全養老服務市場,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
相關鏈接:
解碼海南“世界長壽島” 天藍地綠水清是長壽保障?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