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沈丘縣下轄自然村李莊和朱莊的上百戶農民,十年間都在尋找“出路”:兩村莊通往省道只有土路,遇雨寸步難行。村民多次向上級政府申請修路,卻因不符合“村村通”規定未獲批。村民集資數萬元準備“跑關系”,卻因“無門路”將集資款擱置。事情曝光,集資款被退,卻引起領導重視,承諾修路。(10月27日《新京報》)
“要致富,先修路。”這在我國農村早已成為一句口頭禪,并成為一種理念。但如果它的下文是“要修路,先送禮”,這句口頭禪就會在瞬間變成黑色幽默,讓人甚感沉重。
顯然,我們不能苛責這些想送禮的農民,因為道路泥濘,走幾百米有時得花半小時,擱誰身上都是一塊心病。村民“集資送禮求修路”看上去有行賄之嫌,但卻是被逼無奈之舉。這個“無奈之舉”還挺有故事:當村干部提出集資送禮的想法,村民積極響應,錢不僅收得順利,而且帶著殷切期盼。然而因為沒有送禮的門路,這筆錢一直存在村里。
其實,早在2004年,河南就出臺了“村村通”政策。只不過,“村村通”是指從縣鄉道路或其他主干道通往行政村學校或村室(村委會)的道路。所以,朱莊和李莊兩個自然村之間的連接路和村內道路,不屬于“村村通”項目范圍。但是,標準歸標準,在現實中,也總有例外,有些自然村也能“村村通”。于是問題又來了,看著別的村子和自己情況一樣,卻能公款修路,又打聽到某村出了大官等小道消息,所以他們相信“出路在于送禮,有關系就能辦事”。這種憑關系找“出路”的觀念,無疑值得當地政府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曾經在某省參與過某三農協會的調研活動,發現新農村建設中也出現過類似猜忌現象。比如,有些村莊定點撥款數目驚人,有些卻因撥款極少,修路得靠集資,于是面貌依舊。而說到農村的路,我們的目光往往只停留在修上,而忘了路的養護。在一些地區,承包商開采石料,重型卡車把路面壓壞了,卻不修復。有的要么不理,要么留下一點錢給村委會,路比以前還破,卻沒人管。
當然,修路是要錢的,而政府財政又是一種有限資源,短時間內要做到“路路通”肯定不現實。但是,基層政府信息不夠公開,錢去哪了民眾看不到,無疑就會引來猜忌,他們就會以為“有關系就能修上路”。
想起本山大叔的一段小品臺詞:這條路是真特殊啊,這些年來沒人鋪啊,春耕化肥運不進呀,山里的柿子運不出呀,老百姓急得哇哇哭呀。而今,踐行群眾路線整改階段已經收官,但各地政府要修的“路”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公開之路,以及拉近群眾距離的心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