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考’遇到最易考試年”。近幾日,身邊不少人都在熱議2015年度中央機構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下降的話題。年年“國考”,今又不同,在不少報考者看來,今年的報考遇到了“好時候”。
相較于往年的數據統計,今年的“國考”出現一高三低的特點,在招錄人數以2.2萬人創下歷史新高的同時,報名人數、職位競爭比、最熱職位競爭比三同降。日前報名審核結束后,通過審核的人數相比去年減少,職位平均競爭比從去年的70∶1下降到64∶1,最熱職位競爭比為2624.5∶1,為近五年最低,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今年的“國考”可能真算得上是近年“最容易”的一次。
事實上,數字的下降,折射出公務員考錄趨勢走向已悄然變化。
從這次官方公布的職位信息來看,職位設置更加科學合理,今年招錄機關對招考職位的描述更加具體。“條件艱苦、經常出差”等字眼開始頻繁出現在職位信息的詳細描述中。同時,資格條件的設置更加詳細,大部分職位明確描述了工作地點、戶籍政策、工作性質、工作環境等,這些翔實的考錄說明,有助于減少考生的盲目選擇,可以有效引導考生的報考取向。
當然,報不報、怎么報的關鍵在于考生本人。這幾年,隨著公務員的職業分析愈加深入,社會及考生對公務員職業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清醒的認識,跟風報名者逐年減少。
再者,中央考錄主管部門加強了“國考”報考的誠信機制建設,更加嚴格了報名紀律,進一步明確了報名信息必須真實準確,發生不誠信的報考行為將被列入誠信檔案庫,同時采取了一些技術手段加強監督,比如規范報名注冊事項等,杜絕了以前可能發生的有些考生不符合報名條件、試圖濫竽充數“沖一把試試”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擠出了報考人數虛高的“水分”。
還有一個深度原因不容忽視,在踐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反對“四風”的大背景下,公務員從嚴管理力度持續走強,不少人反映公務員的所謂的隱性福利已經消失,公務員“越來越不好干了”。由此傳導出的信息,對于一些報考者而言,“國考”的“誘惑力”似乎已大打折扣。這不正是作風建設帶來公務員招錄的正面效應嗎?
最熱職位報考從曾經的萬里挑一,到如今的千里挑一,數字的漲漲跌跌,其實無需一驚一乍。冷靜看,公務員只是諸多職業選擇的一種,在這個多元化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志向和興趣愛好,選擇當或不當公務員。在這個改革的時代,需要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結合個人性格、專業特長、興趣愛好等合理規劃職業選擇和發展。
長期以來,“學而優則仕”和“官本位”的思想一直在所謂“國考熱”的背后作祟,引發社會對公務員考錄有時“發燒”般的關注,這無論是對守護公務員考錄制度的公平公正,還是積極引導報考者理性報考、維護其合法權益,都是一種傷害。報考人數下降已經顯明,公務員考錄的關注度可能正在由“過熱”回歸“正常”。隨著社會對公務員這個職業認識的不斷深入,報考公務員將會是更多人的理性選擇,而不再是狂熱的追求;加之,隨著公務員考錄制度科學化步伐的加快,公務員報考人數或高或低,都將是一種職業選擇呈現出的新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