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在深圳無償獻血者所獻血液合格的,可終生無限量免費優先用血,其家屬在臨床用血方面也將享有更多優待。記者近日獲悉,《深圳經濟特區無償獻血條例》經深圳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條例》是深圳時隔20年之后,從法律層面對無償獻血條例進行全面的修訂。(11月5日新快報)
這些年,和“錢荒”、“用工荒”一樣被輿論所熟悉的,是“血荒”。人口獻血率偏低,導致全國許多城市常常鬧“血荒”。據衛計委信息,我國大陸人口獻血率只有9‰左右,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只有一個國家的人口獻血率達到10‰至30‰的水平,才能基本滿足臨床用血需求。在中國各大中城市,“血荒”似乎如影隨形,漸已成為令城市羞于啟齒的“難言之隱”。一場重大事故來襲,往往要緊急動員周邊城市市民擼起袖管,奉獻愛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地方部門也算是絞盡腦汁。于是,“獻血與領取駕照掛鉤”、“獻血與領結婚證掛鉤”……各地出臺的一些鼓勵無償獻血的政策,看上去有些匪夷所思,實際上卻是應對“血荒”的無奈之舉。遺憾的是,這種捆綁搭售的思路,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倒惹得輿論反彈聲不斷。今年7月,浙江省浦江縣出臺政策,無償獻血超過4000毫升,直系子女中考可加分。其中,獻血4000毫升加1分,6000毫升加2分,超過8000毫升加3分。政策一出,爭論不休:究竟是制度創新,還是制造新的社會不公?
真正的問題,其實并不在于懲戒性逼人就范的法子是非合理,而是獻血事業究竟還有多少公信力與號召力?
這個問題可以用網絡流行語來回答,“no zuo no die”。一方面,一項民調顯示,83.8%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愿意獻血是因為制度不透明,擔心獻血被牟利,而諸如“無償獻血有償用血”的糾結、“臨床過半不合理用血,血頭救場成公開秘密”等,更戕害了獻血者的熱情。去年初,廣州媒體對“3000元即可買到獻血證”進行了一系列報道,一場賣血黑幕逐漸浮出水面。另一方面,獻血容易用血難。獻血人用血后,需要自己先交費,出院后拿單據,找醫院蓋章后,再到血站辦理,中間若遇到各種碰壁與問題,都會讓“無償獻血”的激勵化為輕諾寡信的泡影;加之“血荒”后,優先用血權只在“理論”中存在——當此語境之下,如何讓市民愿意獻血,是個毋庸諱言的難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起碼深圳以地方立法的姿態,表達了重構制度、激勵獻血的善意。或許也正因有這樣的制度預設,深圳才成為“第一個實現無償獻血100%滿足臨床用血的城市”。有一點是肯定的:保障獻血者的權益,比捆綁式逼人獻血來得溫情、更得人心。也許只有順著這樣的思路,“血荒”這個頑疾,才能以“正人先正己”的姿態,求得制度化的正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