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道堂村委會三卿村村口,老人聚在一起閑聊,孩子滿地玩耍,由于多數年輕人出外打工,老人和孩子就成了村里的主角。
村民王蘭榮站在鄰居家正在興建的二層水泥新居前羨慕不已,她拉著記者來到她家在老村中的房屋,這是一棟火山石傳統民居,房內光線昏暗,王蘭榮上了年紀的母親長年在此居住,她平時在外打工,回來時會在石屋里湊合住一下,“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也能住上新房子?”
守著好資源卻過苦日子
三卿村是瓊北地區保存完整的火山古村落之一,村中歷史遺跡頗多,古碉樓、火山石古道、火山石古巷、火山石古屋遍布村中,節假日常有游客慕名前來參觀。然而,由于缺乏有效開發,三卿村民守著好的旅游資源卻“沒飯吃”,村民收入低,村莊日益空心化,古老的民居更面臨衰敗的危險。
“我們村約120戶,500人,全村火山石古民居100多棟,其中保存完好的、大的典型的古石屋就有45棟。”三卿村村民小組組長王杰談到村里的旅游文化資源就停不了嘴,從村里的各類火山石古碉樓、古石門,到完整的火山石古巷、環村的火山石古城墻、火山古井、村周邊典型的火山地質景觀,再到村里的八音、拳法、石雕石刻,他樣樣如數家珍。
王杰在三卿村土生土長,大學畢業后在旅游公司工作,期間他曾多次安排香港等地的旅行團到包括三卿村在內的羊山地區進行特色生態鄉村游,在他看來,無論是做科普、體驗式度假,還是一般的觀光游覽,三卿村都有著發展特色鄉村旅游的極大優勢,只可惜多年來一直沒得到有效開發,始終“養在深閨人未識。”
也正是出于發展鄉村旅游的考慮,去年,三卿村民將王杰請回村里做了村民小組長。“大家還是希望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富起來,達到農村就地城鎮化。”
傳統民居面臨保護開發難題
去年底住建部啟動全國傳統民居調查工作,于10月將調查成果匯編成三大本《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其中海南有10種傳統民居類型入選,三卿村的火山石民居是瓊北民居的重要一種。
尷尬的是,各類傳統民居幾乎都面臨著三卿村同樣的開發保護難題。參與此次傳統民居調查工作的雅克海南總建筑師陳德雄說,瓊北民居因建筑材質等原因,相對海南其他地區的傳統民居,保存還是相對比較完好的,像黎族船形屋的保護形勢就比較嚴峻。“船形屋就有高腳的、矮腳的和地居式的不同分類,但我們這次調查,高腳的已看不到了。”
東方市白查村,是我省船形屋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之一,但現在白查村,這種房子基本沒村民居住了。
參與此次調查的專家之一、海口市人大城建與環資工委委員付海濤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船形屋太過原始,和現代生活習慣差距太遠,面臨著保護和居住舒適度方面的兩難選擇,這同樣也是火山石民居保護上的難題。
付海濤說,還有就是建筑傳統工藝的傳承上,以瓊北民居灰塑技術為例,傳統上要學5到8年才能出師,現在讓年輕人學這么長時間明顯不現實。
引入公司運作或成破題關鍵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陳孝京認為,盡管傳統民居很有特色,但由于建筑材質等原因,如木頭會腐爛,不少民居成了危房,如果不進行合理開發,將保護和利用結合起來,那么這些民居很快會壞掉,所以最好是引進企業進行投入,在保護基礎上吸引游客參觀,發展體驗式鄉村旅游,也增添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
“一定要將企業、農民和政府三者結合,這種模式才是最好的。”陳孝京說,單純靠農民,資金沒有來源,也不懂市場;政府雖可對部分村莊投入建設資金,但對于整個傳統民居村落的改造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很多老房子不能滿足旅游入住參觀要求,要加固房體,修繕墻體,要新增廁所等旅游服務設施,同時開展旅游營銷。
對這點,王杰感同身受,沒有導游、沒有專業公司運作,三卿村的鄉村旅游是做不起來的。他對三卿村未來的產業規劃和商業模式是:村里成立合作社,農民以自家的財產入股,再引入投資人與合作社組建公司,由公司對三卿村資產進行整合、包裝和運營。
在王杰的計劃中,包括將古村現有的村民搬至新村安置,對古村的石屋石巷不再拆除破壞,保留原有狀態,并將周邊的環村熱帶雨林帶,甚至鄰村儒穴村廢墟、火山都包括進來。目前,已有多家旅游公司對開發三卿村表示出了興趣,石山鎮政府也把打造火山民居文化旅游當作重要的工作來抓。
?
?
相關鏈接:
海南傳統民居缺乏資金保護困難 漸被混凝土樓取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