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何13億多人選不出11人踢球?
今日(12月8日)起,人民日報將陸續推出“筑夢足球2014”系列報道。人民日報發布的預告稱,記者歷時3個月走訪了體育界、教育界以及社會各界各方人士,就足球從青少年抓起等問題展開采訪、研討、座談,整理出這組系列報道。今日刊發第一篇文章,題為《人才短缺,難成大事》。以下為全文:
2014年12月05日,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和平小學,校園足球俱樂部的孩子們正在和自己的老師進行激烈的足球趣味對抗賽。 CFP 圖
作為世界上最受關注的體育項目,足球在中國卻處于最尷尬的境地。
這種尷尬來源于國足戰績屢創新低、來源于球員素質頻破底線、來源于足協權威日漸流失、來源于足球生態積重難返……
沒有足球形象的止跌回升,沒有足球氛圍的止寒回暖,中國足球很難擺脫負面新聞纏身的窘境。甚至可以說,如果足球這塊短板無法補齊,中國體育也就始終找不到體育強國的底氣。
成績不佳、斗志不旺、作風虛浮、陋習成堆,這些頑疾的確容易使中國足球迷失方向,但真正讓中國足球走向沉淪的卻是足球人才的青黃不接、難以為繼。
“13億多人選不出11個人踢球”之痛
每到世界杯賽期間,中國球迷都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面對如火如荼的世界杯賽場,面對中國隊長期缺席的尷尬現實,無數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為什么13億多人選不出11個人踢球?”
看似難以回答的詰問中,飽含著種種期待與無奈。泱泱大國,居然只能長期扮演世界杯賽的看客,人們提出這樣的詰問并不過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地位穩固的體育大國,為什么在足球項目上無法拿出像樣的成績、為什么難以看到足球提升水平的希望?無數次悲傷的記憶已經足以證明現實的殘酷:這樣一個大國還真就選不出一支像模像樣的隊伍在世界杯賽場上給國人帶來榮耀與驚喜。
自然人口并不等同于足球人口,這是無需解釋的道理。13億人口固然數量驚人,但我國又有多少足球人口能夠擺上臺面?沒有濃厚的足球氛圍、沒有充足的足球場地、沒有成熟的足球文化,卻想擁有一支國際公認的高水平球隊,基本上等同于癡心妄想。
足球氛圍的形成,和社情民俗相關、和政策導向相關、和歷史積淀相關,這不是中國足協擔當得了的,更不是俱樂部和球員擔當得了的,但這并不影響人們把對足球發展氛圍不佳的惱怒發泄到中國足協、俱樂部和球員身上;足球場地的興建,和財政投入相關、和社會支持相關、和地方重視相關,這不是一個單位、一個個體就能實施得了的,但這并不影響一些單位與個人在規劃、建設、使用足球場地的過程中體現價值、發揮作用;足球文化的養成,和日積月累堅持不懈相關、和厚積薄發水到渠成相關、和細心呵護點滴行動相關,這不是僅憑熱情大力推廣就能達到目的的,但這并不影響人們認清形勢找準路徑朝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進。
談及國家隊的人才輸送問題,山東魯能泰山足球學校常務副校長趙民的感悟頗具代表性:“十幾年來,我們為各級職業聯賽輸送了130多名職業球員,為各級國家隊輸送了158名隊員,但如果談及輸送具備國際水平的球員,需要我們反思和改進的地方實在太多”。
“聯賽紅火無助于足球水平提高”之惑
國足的水平每況愈下,乃至現在同昔日弱旅泰國隊打比賽,都已沒了必勝的把握和信心。與此形成反差的是,搞了二十幾年的足球職業聯賽似乎并沒有一路走低,時不時還有一票難求的情景出現。兩相對比,足球圈內外都有人在反思:難道聯賽的紅火與國家隊提高水平毫無關聯?
事實早已給出了答案,盡管這樣的答案充滿了荒謬感:早在足球搞職業化改革之前,國足盡管整體水平不盡如人意,但在亞洲還是可以踢一踢的,而當時的國足也不乏一些因關鍵賽事表現尚可而在社會上頗有影響的球員;足球職業化改革之后,國足雖然也有2002年闖進韓日世界杯決賽圈的亮點閃現,但絕大部分時間卻在令人絕望地沉淪,非但成績差到不忍直視,就連偶有勉強拿得出手的球員,也大多仰仗原來在專業隊打下的底子延續余威。情急之下,重走以往專業隊培訓路徑的聲音也再度響起。由此引發的發展路徑之爭,不排除短期想出好成績的功利心理,更多則是對現有俱樂部青訓體系的失望與無奈。
足球職業化改革所帶來的改變似乎也在印證大家越來越強烈的擔憂:早期被媒體熱捧的足球職業化改革實質上等同于將足球項目孤零零地拋向市場,在大多數俱樂部僅有精力維系一線隊伍運轉的情況下,各省區市體育局已經甩包袱般將業余體校這條培訓人才的路徑快速廢掉。職業化改革初始,人們在盲目為足球入市高唱贊歌、社會上各種游資也在快速流動,種種欲望與貪婪推動了5000家足球學校的“千樹萬樹梨花開”,但這些足校騙錢的騙錢、跑路的跑路,大浪淘沙之后剩下的不到20家。從足校數目的變遷,不難看出足球后備人才儲備的變化。而更深遠的影響則在于,失控和泡沫般的足球培訓熱潮給中國足球帶來的是難以逆轉的病痛與傷害。
天津市足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白國勝就此直言不諱地說:“1992年紅山口會議將足球推向職業化后,好多事情沒有銜接上。過去的一種想法是足球職業化后,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就不管了,俱樂部又要抓一線隊伍又要抓梯隊,現在看來并不現實”。體育主管部門逐漸意識到這一問題之后,自2009年山東全運會開始設置U16、U20兩個組別的足球賽事,試圖以全運會杠桿撬動各省區市體育局對足球后備人才隊伍的投入與管理。盡管此舉存在制度設計的天然缺陷且逐漸演化為體育局將后備隊伍放到俱樂部培養,但畢竟也還算固化了一種足球后備人才培養途徑。
“發展足球一定要從青少年抓起”之思
發展中國足球,人們急于看到的是國足早日出成績。于是,足協采取的辦法是頻繁高薪聘請教練,但走馬燈般換教練非但對球隊提高水平于事無補,反倒積攢了越來越多的負面效應。
發展中國足球,最靠譜的辦法還是要從青少年抓起。因為沒有濃厚的氛圍、牢固的根基做保障,再炫目的繁榮假象終會成為曇花一現的道具。
對于中國足球發展的窘境,業內人士早就心知肚明。天津泰達足球學校校長沈勝明回憶:“泰達足校2000年成立,當年招生第一批,1985—1986年齡段像毛彪、蒿俊閔等,這一批當時選材在天津市范圍內有100—200人。以后逐年減少,下一批變成80多人。到1990—1991年齡段只剩下三五十人。我們經歷過那段衰竭過程,如果說2000年是頂峰,然后就一年不如一年。到1991—1992年齡段選材時甚至只有20多個孩子,連小胖墩都算。后來天津市搞校園足球,近幾年有點好轉,我們現在要組建2001—2002年齡段隊伍,大名單有56人,基本本土化,有點反彈的趨勢。”
天津泰達足球學校的生源變化,可以視作中國足球后備人才變遷的一個縮影。道理很簡單,在適齡青少年中沒有一定數量的好苗子可供挑選,隨后的工序不管多么合理也難鍛造好產品。更何況,依靠我國當前的俱樂部青訓體系,要覆蓋面沒有覆蓋面,要精細化沒有精細化,要成材率沒有成材率,俱樂部與國家隊還“各有所需”,沒有辦法擰成一股繩。基于這樣的發展現狀,又怎么能奢望國足取得讓人眼前一亮的好成績呢?
自2009年開始,校園足球逐步得到重視,但幾年來的努力只能說是發展局面略有改觀,談及收獲卻并不盡如人意。當前,校園足球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政策配套、資金扶持、推進力度大為改觀,但最終的成效如何,恐怕還要取決于孩子的接受程度、師資的匹配程度、賽事體系的科學設計以及家庭與社會的勉力支撐。
說到底,想讓足球從青少年抓起,涉及到的是一個非常龐雜的系統工程。在推進這項基礎性工作的過程中,校園足球是一個必要抓手、但遠不是全部,而在硬件建設、資金投入、體系搭建、各方協同的比較中,后者的復雜程度要遠遠超過前者。而以往歷次推出的擴大中國足球發展基礎嘗試也已證明:足球從青少年抓起勢在必行,但任重道遠。
?
相關鏈接:
國務院:足球將成學校體育必修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