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9萬!繼去年報考人數下跌4萬以來,今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又減少了6.5萬人,意味著持續了20多年的“考研熱”明顯降溫。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多個省份碩士研究生招生出現未完成計劃的情況。
2015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總量將達到史無前例的749萬左右,畢業人數再創新高,就業創業工作任務十分艱巨。但研究生報名人數卻持續下跌,這無疑傳遞出一個信息:在絕對生源充足并大幅增長的背景下,報考研究生再也不是就業的救命稻草,而成為主動選擇的結果。對研究生學歷不再趨之若鶩,未必是一件壞事。從本質上說,研究生學位培養的是研究型人才,是對某一專業有更深入鉆研的理論型教育,以區別于普及型的高等教育。只是前些年考研的火爆狀態,在不知不覺中導致不少學子未能冷靜地思考自己考研的必要性與現實性,人考我考,好像不考就吃虧了。隨著近年來研究生學歷含金量的不斷降低,也隨著國家政策對于大學生創業的不斷引導,研究生考試逐漸回歸到本來應有的狀態,讀研也不是本科畢業后的必然選擇。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曾多次著重提及創業,特別是大學生創業。日前教育部更是發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對于大學生創業的鼓勵與扶持的態度顯而易見,這是考研降溫的客觀因素,也是高等教育恢復金字塔結構的合理過程。
面對研究生招生困難的局面,一些高校顯然未曾預料。2005年,我國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為36萬余人,然而這一數字今年已經擴大到63萬余人,10年間增長近72%。當專科遇到招生困難,很多學校挖空心思爭取更多本科招生計劃,爭取升本;近年來,本科再次遇到問題后,一些學校挖空心思的是爭取擴張研究生規模,試圖靠學歷的不斷提升,回避尖銳的質量問題。現在,終于“輪到”研究生了!《報告》認為,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寬進寬出”的現象讓碩士學位含金量大打折扣,學歷貶值也成為高校碩士研究生招生生源危機的主因。事實上,在不斷回避矛盾、無限同質化競爭的同時,一些高校早應該意識到生源危機遲早會到來。目前,相應的研究生培養質量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導師疏于指導,學校出口把關不嚴,一些研究生就業后的表現與其文憑不太相稱。研究生數量增加了,而師資的水平和數量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或者增加。許多導師指導的研究生數量過多,一個人同時指導幾十名研究生的情況并不罕見,在此情況下,研究生幾乎混同于本科生。
考研人數的明顯下滑是一盆冷水,提醒高校:高等教育必須進入以特色與質量取勝的階段,賣文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沒有質量配套的文憑越來越不受待見。對學子而言,在如今的大背景下要認真分析自身特點,選擇合適自己的未來規劃,以學術研究為目的的考研值得努力堅持,但以就業為目的的考研就需要格外慎重,以規避就業壓力作為考研的目的更不值得提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