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豪森研發中心。 (資料圖片)
圖為拉伸流變注塑機。 (資料圖片)
京東方公司在第十六屆高交會展出的8K電視。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攝
知識經濟時代,以技術創新成果為內核的專利日益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據統計,2014年評出的第十六屆中國專利金獎的20項專利金獎項目,自實施之日起至2013年底,新增銷售額1450億元,新增利潤195億元,新增出口額329億元。這些數字的背后,是一個個創新故事、創業傳奇——
從仿制到創新
“吉西他濱”(商品名“澤菲”),這個名字有些拗口,但30多萬名肺癌患者卻將它牢牢記在了心里。
“澤菲”是江蘇豪森藥業仿制的一種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抗代謝類抗腫瘤新藥。此前,相關藥品一直被國外制藥巨頭壟斷,價格昂貴,眾多患者“望藥興嘆”。能不能研制出療效一樣的國產藥?1999年,豪森與上海有機所就此開展合作。
追逐夢想的道路總是坎坷相伴,“澤菲”的研制亦是如此。比如,初期的生產安全性就是一大難題。“就說利氏物的合成,鋅粉引發需要一定的加熱溫度,可一旦引發,反應較難控制,容易引起沖料。”豪森研究院院長呂愛鋒用他熟悉的專業術語回憶說,“這一方面帶來物料損失,另一方面也容易導致生產事故,我們試驗時常常心驚膽戰。”
可危險攔不住探索的腳步。研發團隊默默承受著心理壓力,一次次地小試,并對中試設備進行改進,最終反應完全受控,滿足了安全生產的需求。當然,這只是藥品研制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小小的技術困難。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原研藥設置的重重專利壁壘。
隨著“澤菲”研制成功、上市,2001年美國的原研公司舉起專利“大棒”,以侵犯其工藝專利為由對豪森提起專利侵權訴訟。幸運的是,研發之初呂愛鋒他們就已有所警惕,對原研公司的專利“雷區”作了精準判斷,在此基礎上研究出了立體選擇性好、收率高的“吉西他濱重要中間體新合成工藝”,并申請了專利。經過多輪較量,2010年最高院二審維持一審判決,裁定豪森不侵權。
憑借過硬的技術創新,豪森“打了場翻身仗”,也陸續收獲豐碩戰果:他們以零缺陷順利通過美國FDA認證,使該藥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四分之一;“澤菲”打破國際壟斷,在藥效相當的情況下,患者使用的價格僅為進口藥的二分之一。幾年來,產品應用于900多家醫院,累計治療患者30余萬人,節約藥費32億元。
不過仿制藥的研發只是個開端。江蘇豪森藥業副總經理張春林說,通過仿制藥的積淀,如今企業已實現“仿制——仿創結合——自主創新”的轉變,擁有國家1.1類創新藥物17項,其中10項已獲批準,進入臨床研究,位居同行業前列。
點評
新藥創制是我國的弱項,發展仿制藥成為我國制藥領域現實而有效的選擇。藥品創制不僅關系到企業的效益,更關系到國民的健康水平和醫療成本。仿制藥使藥品價格大為降低,最終受益的是患者。這就是為什么美國既是世界上藥品創制能力最強、專利保護最好的國家,同樣也是全球最大仿制藥市場的原因。
仿制藥同樣需要創新,仿制藥創新需要的是對專利的熟知。我國藥品市場正處于專利藥大批到期的時期,對藥企申請仿制藥是個機會,更多的企業已經從中敏銳地“嗅”到商機,在新劑型、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上注重研究知識產權規則,形成自己的專利,逐步從“仿制為主”向“仿創結合”升級。(韓霽)
和螺桿的較勁
在中國專利金獎獲得者中,57歲的瞿金平是個“老面孔”。早在1997年,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就曾憑借“電磁動態塑化擠出方法及設備”專利拿下當年的專利金獎,如今這已是他第二次與專利金獎結緣。
瞿金平的第二件金獎專利亦與塑料有關。“大家都覺得這個沒什么好研究的,在機械行業里是個冷門,他卻較上了勁,而且研究得津津有味。”同很多人一樣,身為瞿金平同事的何和智,一開始并不理解。但瞿金平在旁人的不解中堅持研究了30多年。
為何還要跟塑料“杠上”?瞿金平有自己的考量:螺桿是在塑料加工中已使用200多年、起關鍵作用的一個零部件,同時也是造成塑料加工行業高能耗問題的“罪魁禍首”。長期以來,科學家不斷在縮短螺桿、改變螺桿結構上下功夫,但都無法取得滿意效果。“能否用新的裝置取代螺桿?”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縈繞在瞿金平腦海中。
于是,在華南理工大學連任兩屆副校長后,2007年瞿金平主動卸任,重返實驗室開始了“取代螺桿”的探索。項目的啟動資金,是他的團隊200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后學校頒發的50萬元獎金。“當時就想著,這些錢花了也沒多大意思,不如用它來干點大事。”瞿金平回憶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瞿金平的“基于拉伸流變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輸送方法”的新型設備“橫空出世”,存在了200年的必備零件——螺桿被成功取代。瞿金平的發明,是用定子、轉子及葉片組成的無螺桿塑化擠壓系統取代傳統的螺桿式塑化擠壓系統。“潮汕牛肉丸有韌勁有嚼頭,是因為整塊肉是打出來的,沒有破壞牛肉的纖維結構。”何和智解釋說,類似道理,傳統螺桿塑化輸運是基于剪切流變的機理,加工的塑料降解比較厲害;新設備是基于拉伸流變的機理,較好地保護了塑料的分子結構。
看似小小的變革,帶來的影響卻不容小覷。據估算,采用了該專利的新裝置耗電量降低了30%左右,按新裝置市場占有率約四成計算,一年節電可折合標準煤200多萬噸。不僅如此,它還解決了加工不同種類塑料必須要配用不同類型螺桿的問題,而且由于新裝置的獨特優勢,未來還可添加大量植物纖維,拓展了原料使用范圍。
不過讓瞿金平想不到的是,新裝備尚未交付工廠投產,就有企業開出誘人的條件。“國內有家公司的老板想出資1.3億元買斷我的技術,被我果斷拒絕了,我想讓它產業化。”瞿金平笑著說。
最近,和塑料“較勁”了一輩子的瞿金平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如今的塑料制品原料均來自石油,他打算利用廢棄的中藥渣、甘蔗渣以及秸稈等廢料與少量塑料混合在一起制造各類塑料制品,從而減少石油材料的使用量,為我國的能源、資源及環保作出更大貢獻。
點評
“給天才之火澆上利益之油”,這是美國總統林肯對專利制度的評價。對那些奇思妙想、自由探索形成的智力成果,經過專利的“點化”,就會轉化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每年的專利金獎中,都會有一些普通發明人的成果,他們在用發明創造追逐夢想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他們是知識經濟時代中最活躍的細胞。
近年來,我國每年申報的發明專利以50%的速度激增,其中60%的發明專利來自普通發明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時代下,這些普通發明人和他們的“草根創新”成為“中國創造”的強大基座。(韓霽)
三年一“屏”
2014年12月12日,這一天對商廣良來說意義非凡。走上領獎臺接過中國專利金獎證書、捧著沉甸甸的獎章,聽著喀嚓喀嚓的快門聲,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工作以來,這位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男”從未像現在這般高興過:“盡管獎章‘遲到了’3年多,但上百人1000多個日夜的努力終于有了圓滿的結果。”
商廣良參與設計的專利技術叫“移位寄存器單元、顯示器用柵極驅動裝置及液晶顯示器”。簡單說,這是一項與顯示裝置有關的技術,對應的最終產品是顯示屏。
它有啥用?“這項技術可以將顯示屏基板和電路基板制作成相同的寬度,從而將顯示屏的邊框做得更窄,甚至在視覺上隱去。同時,由于省去電路板的厚度,可以將屏幕做得更薄。”商廣良向記者解釋。
不過更重要的還在后面。有了這項技術,顯示裝置關鍵器件工作壽命可提升2倍以上;顯示屏的穩定性和畫質可得到顯著改善;在制作顯示屏基板時,同步完成了柵極驅動電路的制作,實現一體化,可以減少IC(驅動芯片)和玻璃的壓合工藝,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還可省去外購驅動集成電路費用。
看著今天的這項成果或許會有人艷羨不已,但其背后的故事卻鮮有人知。時間拉回到7年前。彼時,度過重重發展危機的京東方初步實現盈利,但面臨的現實依然十分殘酷:顯示屏是我國僅次于石油、鐵礦石、集成電路之后的第四大進口商品,以2010年為例,進口總額高達470億美元。不能自力更生的結果是國外顯示屏廠商“擁屏自重”,對我國企業進行嚴密的技術封鎖。“尤其顯示裝置的核心元器件更是完全依賴進口。”商廣良介紹。
是“跪著”求生存還是“站著”謀發展?京東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于是,商廣良團隊一起瞄準顯示裝置的“硬骨頭”——“移位寄存器單元、顯示器用柵極驅動裝置及液晶顯示器”開始了攻關。可這項技術被國外封鎖,國內毫無蹤跡可尋,從哪里切入,又該如何攻克?他們沒有任何頭緒。埋頭苦讀文獻,“摸著石頭過河”!幾個月過去,現實給了他們沉重一擊:路子行不通,得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就這樣,探索——失敗——探索……無休止地試驗,商廣良和團隊用了3年時間,克服了無數技術難關,終于將這項重要的顯示裝置技術成功拿下。那一天,他們個個高興得像個孩子。“事后,為了慶祝,我們來了次集體旅行!”商廣良笑著回憶說。
如今,商廣良的夢想正一點點實現。自專利實施日起至今,該專利已形成液晶屏產量2億片,新增銷售額74.8億元,新增利潤24.3億元,新增出口額47.4億元,節省成本數十億元。商廣良說,目前他的團隊正對該技術進一步深入研究,目標是將這項技術更好應用于OLED屏,讓其更輕、更薄。
點評
新興產業是專利申請和授權最集中的領域,技術密集,競爭激烈。隨著中國企業在新興產業領域的迅速崛起,很多的企業意識到了專利的重要意義,并積極參與布局謀篇。
過去,對技術處于弱勢的中國企業,專利更多時候是對手設置的壁壘,難以逾越,動輒被訴;而現在,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將專利看作資源。世界上每年發明創造成果的70%最早體現在專利申請中,企業可以在研發活動開展之初,通過分析專利信息來了解行業前沿的動態,并有效規避知識產權風險,提高研發效率。
無論是攻敵之矛,還是御敵之盾,我們從獲獎專利中看到,企業越來越善用專利這件兵器。(韓霽)
?
?
相關鏈接
中國高鐵出海記:李克強親自擰螺絲
中國14年來140人踩踏中遇難 校園成事故高發地
印尼尚未對中國普通護照實施免簽政策
中國將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