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繡著幾朵花的手絹,印上“湘繡”是湖南特產,印上“蜀繡”就成了四川特產……旅游紀念品本應多一些當地特色,少一些生硬模仿;添一些文化味,減一些商業味。散發著文化醇香的紀念品,對游客才有紀念價值
不久前我到內蒙古旅游,幫朋友帶了一條手工圍巾作為紀念品。朋友看到圍巾卻哭笑不得:被商家標榜為內蒙古特產的手工圍巾,跟他在云南旅游時買回的圍巾“撞了臉”,不僅顏色、質地相近,連圍巾中間的繡花樣式都一樣!
為了搞清圍巾的“出身”,我和朋友嘗試上網搜索,卻更加困惑:售賣類似圍巾的商家不止來自內蒙古和云南,全國各地都有商家在售賣相同款式的圍巾。朋友無奈地打趣說:看來,這條圍巾只能說是“中國特產”了。
旅游紀念品遭遇“大眾臉”,恐怕不是我獨有的經歷:一塊繡著幾朵花的手絹,印上“湘繡”是湖南特產,印上“蜀繡”就成了四川特產;長得一模一樣的折紙扇,可以被當作“峨眉山旅游紀念”,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泰山旅游紀念”;更不用說,手工瑪瑙項鏈、天然玉石手鏈、民族遮陽帽,成為散布在各大景區、堪稱“萬金油”的旅游紀念品……如此紀念品,怎能提起游客的興趣?
反觀國外景區,大多有特色鮮明、做工精致的紀念品。在日本北海道,蘊含“紫色薰衣草”意義的紀念品,包括薰衣草香皂、紫色圍巾、薰衣草果醬等受到游客歡迎。在英國倫敦,印有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議會大廈、白金漢宮等圖案的工藝品銷量可觀。在澳洲堪培拉,做工精良又有當地特色的羊毛靴很搶手……
“沒有任性的購物,難稱精彩的旅游。”旅游消費新階段,旅游購物成為很多游客的剛性需求。對于游客來說,逛逛當地商店,買些旅游紀念品,不僅為旅途增添色彩,也能和更多人分享旅游的快樂。對于景區,紀念品不僅是發揮旅游帶動作用的一大抓手,也是體現景區軟實力和吸引力的關鍵所在。
國外旅游紀念品銷售火爆,其中道理并不復雜:讓紀念品回歸最原始的味道,多一些當地特色,少一些生硬模仿,添一些文化味,減一些商業味。紀念品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紀念品的靈魂。散發著文化醇香的紀念品,對游客才有紀念價值。
說起文化,國內景區本應有足夠的自信。然而,相當長一段時間,景區更多被看作是經濟資源,忽略了其文化資源的屬性。景區忙著上項目、建景點、收門票,卻忘了發掘背后的文化寶藏。事實上,經歷初期發展階段的景區,將來的核心競爭力還要體現在文化上。
文化是一壇埋得很深的美酒,深挖文化,離不開完整的產業鏈。應從特色文化到創新創意,再到形成產品、市場營銷,打造一個有效運行的紀念品產業鏈條,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紀念品成為游客有口皆碑、景區最為靚麗的一張名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