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現有星級酒店約1.35萬家,其中五星級酒店850余家、四星級酒店2400余家……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兩年多來,在狠剎奢侈之風的背景下,國內不少高檔星級酒店經營遭遇寒冬。近日,記者奔赴浙江、河北等地的高檔星級酒店進行調查,有的五星級酒店甚至陷入了破產清算的境地。
眾所周知,在我國,豪華酒店的大量存在原本就是一個不合理的經濟現象。因為,不少五星級酒店并非靠市場培育,而是靠“仕場”豢養。從本質上看,他們并非市場經濟,而更像“仕場經濟”。
以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五星級酒店為例,這些地區的消費市場就無法滿足五星級酒店的存在需求。但是,為了提升招待能力,滿足面子需求,一些地方政府往往鼓勵定向投資。他們會以“定點公務消費”作為吸引酒店投資的餌料。也正因為存在變相的盈利保障,投資人才會趨之若鶩。
所以,對政務消費過度依賴是很多豪華酒店的通病,他們的市場業績存在泡沫。其興衰的決定性因素并不在市場,而在于政府對自身作風建設的態度。一番回顧,我們即可知道,這些酒店的經營狀況在2013年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分水嶺:數據顯示,2012年星級酒店曾實現50多億元的行業利潤,但2013年全行業卻吞下了超過21億元的巨額虧損。
出現這個分水嶺的原因其實顯而易見。在“八項規定”出臺之后,2013年中央又頒布了《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管理辦法》等新規,這些新規不僅終結了舊的定點飯店制度,而且規定政府部門召開二、三、四類會議,五星級酒店不得作為政府會議場所。規定還要求必須嚴格執行會議費綜合定額標準,建立會議費公示和年度報告制度。在這些制度的影響下,豪華酒店從政府方面獲得的定向財源被徹底切斷。所以,不少豪華酒店才以“變臉”應對,我國出現了“無星級”豪華酒店的奇葩現象。
豪華酒店遭遇寒冬,本質上是因其先天畸形使然,而非因市場萎靡。星級酒店整體存量過剩,對政務消費過度依賴,這是當前中國星級酒店走入困局的癥結所在。它們的衰敗代表不了我國酒店業的發展現狀。恰恰相反,從長遠來看,筆者以為,一些五星級酒店破產有利于我國酒店業的正常健康發展。過去,由于不合理公務消費的存在,很多酒店跟風“追星”,形成了惡性競爭,這對整個行業造成了體制性的傷害。在重申游戲規則之后,一些五星級酒店從降星到破產,這會讓投資者回歸理性。
從我國作風建設和反腐態勢來看,從嚴已是一種新常態。所以,可以預料的是,未來我國控制“三公”經費方面的制度會更加健全,“仕場經濟”必然會失去生存空間。而對于一個行業來說,先有健康才能遠行,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里中流擊水。隨著旅游等大眾消費需求的增加,我國中低檔酒店的市場前景向好,酒店業仍然有充足的成長養分。換句話說,豪華酒店過冬利于酒店業迎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