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購銷、大型節目演出,有些單位設備采購多是單一來源,有些不進行招投標程序……面對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領域的腐敗問題,中紀委委員、中紀委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紀檢組組長李秋芳近日點出影視業等領域的“潛規則”,表示今年將在此基礎上深入調查,并同時制定約束機制,這一表態引起了各方關注。(2月10日《長沙晚報》)
作為一種充滿潛力的年輕產業,影視業一直有著“黃金產業”和“朝陽產業”的美譽。然而,近年來,中國影視業內的貪腐案件時有曝光,這一殘酷現實提醒人們:作為“倡導精神文明、弘揚社會正氣”的前沿陣地,影視業自身卻也被腐敗風氣浸染,并非一片凈土。從媒體披露的事實看,影視業領域里盛行的貪腐“潛規則”潛滋暗長,衍生黑色交易的危害程度甚至超乎想象。
相比社會道德認可的主流規則,“潛規則”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灰色規則,顯著特點便是一個“潛”字。影視界的貪腐“潛規則”,既具有其他行業的共性,更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在影視業正處轉型期的當下,影視劇購銷、大型節目演出、設備采購、廣告經營等各個環節,都活躍著 “潛規則”的身影,而這正是腐敗產生的根源。
近年來,由于整個影視劇制作行業都處在“產能大、出口小”的狀況中,且“購劇權”僅為少數人掌控,制片方為了上片,只能盡力滿足其“各種要求”,這便是影視劇購銷領域滋生腐敗的溫床。這不僅讓一些優秀影視劇面臨被扼殺的風險,也給觀眾帶來了無盡的困惑——大家看到的,或許只是“送禮”最多而非制作最好的影視劇。在“衛星節目落地”領域,貪腐“潛規則”更是大行其道。由于有線電視各地獨自管理,缺乏規范的定價依據,落地費收取從幾萬元到幾千萬元不等,可見貪腐的彈性空間大得驚人。“一個廣告,能否播、哪個臺播、哪個時段播,回扣又是多少”里面門道多多。難怪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廣播影視領域發行渠道有壟斷性,有些權力就“等值”于人民幣。
事實證明,影視業的腐敗現象觸目驚心,除了涉案金額較大的“一把手”和“能人”腐敗外,還出現了“一窩黑”、“一班蛀”等類型的集體性淪陷案件。比如,安徽廣播電視臺原臺長張蘇洲近日涉嫌受賄被逮捕,至此該臺已有5名中高層干部涉貪腐落馬。透過這些紛繁復雜的腐敗案例,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腐敗行為,根在對權力的約束過于疲軟,且相關制度嚴重缺位等,以致“老虎”“蒼蠅”同登臺,悄悄侵蝕著這塊大蛋糕。
影視業并未成為“潔凈圣所”,反倒成了貪腐的重災區,這顛覆了民眾原有的認識模式。要遏制影視業領域的貪腐“潛規則”,一方面必須簡政放權,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審批權力,從源頭上杜絕“權力尋租”;另一方面,必須依靠法治制約權力,促使有關人員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確保權力在“剛性”的制度籠子內運行。令人欣慰的是,影視業“潛規則”已引起中紀委的關注,中紀委表示今年將深入調查。我們期盼,經過擒“老虎”、拍“蒼蠅”之后,這個一度蒙塵的“朝陽產業”能夠煥發出應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