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若想獲得職稱晉升,需要在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北漂高中畢業生李朋陽看到了“商機”,他仿冒知名醫學雜志制作假刊,3年間以幫發論文為名騙取全國884名醫生200萬余元。10日,李朋陽及其3名親屬因涉嫌詐騙罪在北京順義區人民法院受審。(2月11日《北京晨報》)
論文發表行業之亂,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其中的諸多潛規則,外界也是耳濡目染并不陌生,比如聘請槍手一條龍服務、復制粘貼式的抄襲、花錢購買刊物版面等,既催生了論文行業的虛假繁榮,又帶來整個行業的良莠不齊,以致假期刊、鴛鴦刊等亂象層出不窮。北漂高中畢業生李朋陽所利用的“商機”,實為整個行業生態的冰山一角。
有需求就有供給,就如同假文憑的泛濫成災一樣,“論文詐騙”既是職稱制度所催生的怪胎,也是你情我愿的一種游戲。然而,3年間騙了884名醫生,涉及金額高達200萬元,何以沒有被及時發現和受到查處呢?莫非職稱論文都是沒有讀者的么?簡直就是黑色幽默。其之所以產生,恐怕還在于職稱制度的原罪,讓騙子和受騙者都陷入了欲罷不能的境地。
確切地說,若考究論文質量,那并非人人能發表,但論文發表與個人利益緊密相聯時,利誘就會讓人或主動或被動地造假。就像當干部選拔將年齡作為一種硬杠杠時,很多人就會將年齡改小。當然,其中有監管不力、處罰過輕的問題。比如,對于論文造假,有關部門很多時候采取的是縱容與遷就。此外,過于強化論文的重要性,忽視了個體的差異和實際的需求,才是誘使職稱論文造假,并成為“論文詐騙”的制度原罪。
一項最新調查發現,27.6%的教師認為職稱問題給他們帶來了繁重壓力,19.7%的教師認為發表論文給他們造成重壓。論文成為一道橫亙在職稱評定路上的柵欄后,就會冒出不同的方式尋求跨越。解決這一亂象的辦法,除了加大監管和加重處罰之外,更應淡化論文在職稱評定中的“含金量”,使職稱論文的作用被弱化,由功利性目的向理論研究成果的本義回歸。具體而言,就是要改革現有的職稱評定方式,將發表“論文”的硬指標,向個人素質高低、民主評議好壞和實際業績大小等方面轉變。如此,論文失去了“價值附加”的意義,其需求得到遏制,“論文詐騙”也就失去了依附。
改變職稱評價體系和參考標準已不容回避。令人欣慰的是,職稱制度改革已悄然試水和破冰,比如有的高校規定“書教得好,照樣可評教授”。倘若改革步伐能再快一點,力度能更大一點,那么“論文詐騙”就不會成為一些人墮落的誘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