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南麓的人工防護林網(2014年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張領攝
“習總書記到林區看望林業工人了!”2014年春節前夕,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沸騰了。冒著零下三十攝氏度的嚴寒,踏著皚皚白雪,習近平來到阿爾山市伊爾施鎮林業棚戶區。
建設生態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習近平沒有忘記地處偏遠的山區林區,沒有忘記生活在這里的林區人民。當聽到阿爾山林區已全面停伐,正處在艱難轉型期時,他深情地說:“歷史有它的階段性,當時砍木頭是為國家做貢獻,現在種樹看林子也是為國家做貢獻。”
春秋時期,管仲在《管子·立政》中說,“草木不植成,國之貧也”,“草木植成,國之富也”。“行其山澤,觀其桑麻,計其六畜之產,而貧富之國可知也”。在習近平看來,林業改革的目標,就是既要生態美,也要百姓富,“保生態、保民生”——
建立有利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于改善生態和民生、有利于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國有林場林區新體制,建設資源增長、生態良好、林業增效、職工增收、穩定和諧的社會主義新林區。
早在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就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給予了特別關注。他到武平縣調研后作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歷史性決定。如今,這項被譽為我國農村第三次土地革命的改革已將27億畝山林承包到戶,為5億農民帶來福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