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舉先生油畫作品:西海南南港漁村寫生?
海南見聞:傳統(tǒng)面對現代的尷尬與狹仄
與張建舉先生的攀談自然是從他來海南的見聞開始的。十幾天的行程充分反映了一個優(yōu)秀畫家的勤勉與深刻。來不及游山玩水,更沒有多余的應酬,張先生在同是油畫家的符國平、周少靈帶領下,深入火山口附近的古村落,西海岸南港附近的漁村和南渡江鐵橋等諸多地方進行實地采風,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寫生畫。
記者:“你在寫生的時候有什么感受?”
張建舉:“應該說我的感受是復雜的。在我寫生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一些海南普通百姓的原生態(tài)生活,但是很明顯這些生活方式正在消失。”
記者:“你看到的具體是哪些?”
張建舉:“比如南港附近漁村的漁船,有些已經壞了,那些好的也是比較破舊,但是因為那里的海域要建游艇碼頭,漁民們都不再造新船,不久之后,這里就沒有漁民,也沒有漁家生活了。”“還有火山口古村落的村民們,他們蓋了新的水泥房子,有當地特色的火山石古屋無人居住,日曬雨淋,不久之后可能也不復存在。”
記者:“海南在發(fā)展過程中確實存在古村落和原有生活方式的消失的問題,作為一個藝術家,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張建舉:“政府在發(fā)展經濟的過程中,也應當擔負起保護古代文物遺跡和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重任,這是一個地方的根,是一個地方的記憶 ,失去以后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海口就會成為一個沒有根的現代化都市。”
張先生在訪談中不止一次提到,他來海口不是為了看高樓大廈的,海口有它獨特的魅力和歷史積淀,在騎樓老街,他看到一些未曾修復的建筑,那些長著綠苔的墻壁,那些被潮濕海風吹拂了數百年的南洋建筑,那種斑駁的歷史感,帶給人的感覺與內陸文明完全不同,但是翻新過后的騎樓老街卻光鮮亮麗,少了海南獨特的歷史韻味,如何在修復的時候,盡可能的保留原貌和歷史滄桑感,是一個難題,解決不好,修復也會帶來破壞。
這就是一個優(yōu)秀畫家的獨特之處,短短的10天,足跡遍及海口的鄉(xiāng)村都市,筆觸所到,思考的則是海口人傳統(tǒng)生活習俗在現代化大潮下尷尬處境和狹仄的生存空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