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套自主研發的高中傳統文化通識教材預計將于今年9月出版,四冊分別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和《道德經》。而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標準化傳統文化教材的研發工作也已完成。根據課程改革方案,以及中高考考試說明等,均顯示傳統文化作為考試內容已成必然。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我們的國學,淵源厚重,蘊藉文化精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根源。然而,現代人對國學經典究竟了解多少,對國學的精神究竟掌握多少,卻是一個值得憂慮的問題。特別是就目前的國學教育而言,與我國在當今世界上的地位相比,實在是太不般配了。
曾看到過兩則關于國學教育的例子,頗能說明問題。一位臺灣學者曾用臺灣高中國學部分試題考了考兩位來自大陸中文專業的博士,結果讓人吃驚,兩人都沒考及格。一位國內學生游學美國,其臺灣同學給他寫了一封信,言辭古雅,文采飛揚,引經據典,意味雋永。朋友閱信時嘆為觀止,回信時大為躊躇,連忙翻查字典,因為連用什么樣的敬語都沒有把握。臺灣的高中,國學是獨立的一門課,并不像我們只是將其中個別篇目穿插在語文教材中,既不系統,又不好懂。
舊時入學開蒙,必讀的初級篇目是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但近百年來,國學處于一種衰微的狀態。想當初,中國受到列強的凌辱,人們對傳統文化失去信心,把落后挨打歸罪為自己的傳統文化。五四運動是傳統文化受到的第一次大波折,“文革”再次摧殘傳統文化。結果到現在,即使在我們的大學中文系本科生中,能完整地讀下來三、百、千的恐怕都是鳳毛麟角。由此可見,我們的國學教育到了何等地步。不習國學,不知何為弘毅,不知何為養浩然之氣,不知何為自強不息。不習國學,其實就斬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
國學是人生之學,國學里蘊含了太多做人的哲理,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國學教育對于塑造一個人的品質極為重要。因此,在新修訂的語文教材中加大國學比重,對于經歷文化斷層之后的傳統文化復興,有著積極而劃時代的意義。從一定意義上說,“國學”已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資源。只有學習國學經典,才能砥礪我們的品行、健全我們的人格,使我們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現代中國人;只有學習國學經典,才能植根于民族傳統,掌握優雅、精致的祖國語言,使我們成長為既有知識又有修養的現代中國人。希望這樣的初衷能夠通過系統有效的國學教育,使國人找到精神信仰、道德信仰的支柱,涵養孩子們的修養與品質,使學生們獲得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財富。
?